刘女士的故事,放到朋友圈里估计得炸锅——买了台理想L7,刚开回家不到两周,这车就像股票一样暴跌了1.5万。
你说这滋味儿咋说呢?
有点像刚结婚没几天,新郎突然跑来说:“亲爱的,彩礼标准咱改了。”
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她那会儿心里还美滋滋呢:329800元标价上砍了25000块钱,她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销售小哥还特地强调“短期内不会降价”,补贴啥的马上截止申报。
结果一纸公告下来,全线车型直接砍4万,那辆新鲜出炉的小白马瞬间缩水15000块。
这操作,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穿越到了某个金融市场,看着行情忽上忽下,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其实,这背后的猫腻不止是价格那么简单。
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归火爆,但乱象也不少。
厂商们拼命抢地盘、疯狂做促销,有时候甩出的优惠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可谁来管那些刚掏腰包的人情何以堪?
刘女士碰上的事,不就是整个行业“不成熟”的缩影吗?
口头承诺到底值几个钱,到底算不算合同的一部分,一直都是个悬念。
律师柴军曾提过,如果厂家明知道马上要降价却瞒着顾客,那很可能涉嫌欺诈。
这话听起来挺狠,其实也合情合理。
但现实往往没有这么黑白分明。
有些时候,你去找门店,人家推给厂家;找厂家,人家又踢皮球,说无权赔偿。
刘女士只能在客服那边绕圈,每次回答都像冬天里的冷风,“理解您的感受,但我们无权限补差价”。
听完真想问一句:我这是买车还是买彩票啊?
再说这些销售人员嘴上挂着“保证”二字,却总是在关键时刻消失,就跟朋友圈里那个说好一起减肥最后一个月神隐似的。
他们的信息传递链条断裂,也反映出了品牌管理和售后服务的大坑。
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搭不上桥,还谈什么用户体验?
长此以往,只怕品牌忠诚度全靠喊口号撑场面。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种事情揭示的是现代消费环境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规则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仿佛掌握了一切资讯,却经常被各种套路弄得晕头转向。
“优惠”“补贴”“限时活动”轮番轰炸,可真正靠谱透明的平台少之又少。
不禁让人想到前阵子某位明星因为类似购车遭遇引发网络热议,而网友们则乐此不疲地用放大镜盯别人家的“小失误”,可对平台本身的问题闭口不谈。
这社会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典型的“芝麻官看西瓜”。
如果换成别行当,比如电子产品或者房产出现交付后一周内价格跳水,相信消费者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但汽车毕竟是高价值耐用品,本该稳如泰山才对。
一旦频繁发生这种戏码,对普通家庭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他们不仅仅买的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份生活品质和梦想寄托。
细节来说,为什么数字化时代还有这么多重要交易环节依赖销售员一张嘴而非系统告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难道企业文化还停留在老派模式,没有跟上新时代步伐?
监管部门是否应该扛起责任,让告知义务成为硬性规定,而不是靠企业自觉执行?
数据方面,中国乘联会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0%,这个涨势吓死人。
然而,高速扩张背后隐藏风险不少,比如政策摇摆导致补贴“一波三折”,快速变动造成泡沫膨胀等问题接连浮现。
从产业升级视角看,每一次维权事件都像警钟敲响,希望推动行业走向规范与诚信。
聊回刘女士,她吃亏固然令人同情,但她经历告诉我们,在这个快节奏、新经济不断颠覆传统认知的年代,多盯紧自己的权益、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能避免踩雷。
当然,也希望相关部门别光喊空话,要拿出真章守护消费者,否则下一颗韭菜,很可能就在你我的钱包旁边默默成长。
顺带八卦一句,今年娱乐圈有位明星也吐槽过豪华座驾购买过程中遭遇价格调整闹剧,引发粉丝刷屏狂欢。
有网友幽默调侃:“明星买豪车还能被薅羊毛,我辈凡夫俗子岂不是活生生提款机?”
这荒诞剧情虽笑中带泪,却也是大众消费心理与商业伦理撞击出的真实写照——现实比电视剧精彩多了,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