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大阅兵中,一款外形独特的导弹引起了广泛关注,媒体争相拍摄。与传统圆柱形导弹不同,这款导弹采用了扁平的设计,深绿色的涂装上清晰地标有“DF-17”字样。

作为东风系列的重要一员,东风-17一经亮相,便成为焦点。美国的军事专家甚至感叹:“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拦截这款导弹。”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无疑是中国军工的杰作,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款令美国人畏惧的战略武器,其基础源自钱学森七十年前提出的理论。

东风-17为何能让美军谈之色变?为何我们能自信地说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七十多年前钱学森提出的“助推-滑翔弹道”理论。

1944年6月12日,伦敦市民在刺耳的嘶鸣声中被惊醒,随后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建筑物成片倒塌。人们以为遭遇了纳粹空军的轰炸,然而雷达却未发现任何敌机踪迹。事后,德军宣布:“V-1导弹对伦敦的打击非常成功。”V-1导弹是世界上首款投入实战的导弹,尽管其威力和精度与现代导弹相去甚远,但它的出现仍然对盟军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也促使美苏两国在二战结束时竞相争夺德国的导弹技术和人才。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尽管战争结束,但导弹的研发从未停止。1948年,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钱学森参加了一次火箭学会的会议。

在会议中,钱学森提出了一种前瞻性的弹道理论:火箭在冲出大气层后关闭发动机,并在重力作用下迅速返回大气层内。如果将火箭设计为乘波体外形,它可以在大气层内进行不规则的滑翔,这便是“助推-滑翔弹道”理论的雏形,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钱学森弹道”的理论。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该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传统导弹的弹道基本为一条抛物线,在二战期间,导弹凭借极高的速度尚能突破敌方防空火力网,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导弹轨迹的预测变得更加精准,传统导弹的威胁逐渐被削弱。

与传统弹道相比,“钱学森弹道”的轨迹更加复杂,这主要是因为“临界空间”内的空气密度不均匀,导弹在滑翔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随空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导弹在大气层内如同冲浪一般变幻轨迹。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弹道如此复杂,如何保证命中率?由于导弹采用了乘波体外形,能够多次机动调整方向,直至到达目标上空。

滑翔过程实际上是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的过程,加上尾部发动机的助推,导弹最终能以极高的速度冲向目标,这种速度几乎超越了所有现有的拦截手段。

尽管这一理论引起了广泛讨论,但大部分美国导弹专家最终否决了它。他们认为“钱学森弹道”虽然在逻辑上成立,但实施难度较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耐热材料的选择。导弹在大气层内长时间滑翔会产生大量热量,当时的美国并未研发出合适的耐热材料,因此“钱学森弹道”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1955年,钱学森历经重重困难返回祖国,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半边天。随着中国导弹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人员重新审视了四十年代提出的“钱学森弹道”理论。

近年来,随着美日韩三国防空系统的升级,我国在火箭军领域的优势逐渐减弱。尤其是韩国允许美国在境内部署萨德防空系统后,我国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更为先进的战术级弹道导弹以应对这一挑战,东风-17因此应运而生。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东风-17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快”,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为世界上首款高超音速导弹,它几乎让现有的防空系统无从应对。

所谓高超音速导弹,是指速度超过五马赫的导弹,而我国自主研发的东风-17的最大速度达到了十马赫。一旦发射,对方的预警时间只有约六分钟。

一些军事爱好者认为,东风-17与东风-21D一样,专为打击敌方航母而生,这确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用途。以美国的尼米兹航母战斗群为例,其作战半径约为800至1000公里,而东风-17的射程为1800至2500公里,因此,美军航母一旦进入我国东南海域,东风-17能够在其进入战斗位置前将其击沉。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目前美军舰艇普遍装备的“海麻雀”防空导弹射程不到18公里,这意味着“海麻雀”必须在六秒钟内完成发射和击中目标的全过程,而在实战中,这个时间只会更短。

除了速度与机动性外,东风-17还有一个显著优点,那便是其隐蔽性。传统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大多在大气层外的高空,容易暴露在敌方雷达的监视之下。东风-17采用“钱学森弹道”,飞行高度相对较低,隐蔽性更强。

去年8月,美国明德大学的研究员埃弗莱斯曾指出:“中国正在福建沿海加速部署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此外,老旧的近程导弹正被淘汰。”

尽管中方未确认这一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东风-17的部署将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形成巨大威慑,令其在涉足台海事务时不得不慎重考虑。

东风-17虽然威力惊人,但其首要目标可能并非美军航母。东风-17的射程已完全覆盖了美国耗费巨资打造的第一岛链,一旦冲突爆发,东风-17的首要打击目标应是美军部署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基地。

相比航母,军事基地具有更高的战略价值。美国在第一岛链部署了超过十万兵力,除以两艘核动力航母为核心的海军部队外,还包括大约700架军用飞机,其中有200余架为具备突防能力的第五代战机。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美军在韩国、日本、菲律宾、琉球等地建立的军事基地,使整个亚太地区的力量得以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战略大网。

因此,真正对我军构成威胁的并非美国的航母编队,而是第一岛链内的各个战略节点。东风-17凭借其卓越的性能,能够在第一时间瘫痪美军基地内的防空、通讯、预警等系统,这对于整个战局至关重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军航母可以在中国海域肆无忌惮地游弋,我军还有另一款杀手锏——鹰击-21反舰导弹。

与东风-17一样,鹰击-21同样具备高超音速、钱学森弹道和隐蔽性等特点。鹰击-21的原型是东风-21D,它可由055型驱逐舰和轰-6N携带发射。

作为一款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21专为航母作战设计。值得一提的是,鹰击-21已具备出口版本,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拥有了性能更为优越的反舰导弹,只是尚未公开展示。

无论是东风-17,还是鹰击-21,它们之所以令美军感到威胁,主要还是因为“钱学森弹道”的加持。在此,向钱学森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除了中国外,美俄两国也在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俄罗斯在耗费巨额资金后,成功研发了“先锋”、“匕首”、“锆石”等高超音速导弹,在这一领域紧随中国。而美国的高超音速导弹项目则显得波折重重。

去年8月19日,美国空军在南加州试射了一枚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事后美国军方仅简单表示“获取了部分有用数据”,对于试射是否成功只字未提,这对一向高调的美军来说,显得十分反常。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深度好文计划#早在“钱学森弹道”理论问世时,德国导弹专家桑格尔就提出过一种类似的弹道理论,即“桑格尔弹道”理论。

与“钱学森弹道”不同,“桑格尔弹道”导弹会在大气层边缘反复跳跃,从而使其轨迹难以预测,这就是所谓的“水漂弹”。

钱学森当年指出了“桑格尔弹道”的缺陷,导弹飞行过高,隐蔽性不足。然而,美国军方坚信“桑格尔弹道”才是高超音速导弹的正确方向,这也导致了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分道扬镳。

然而,由于未能克服“桑格尔弹道”在实际应用中的难题,美国的高超音速导弹研发陷入了困境。

2018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牵头启动了AGM-183A导弹项目,这一次美国选择了“滑翔-助推弹道”。然而,一款高精尖武器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AGM-183A导弹至今的试射均未能成功。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深度解析东风-17-有驾

随着中国东风-17和俄罗斯“匕首”的服役,美国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已被中俄远远甩在身后。

即便未来某天AGM-183A成功研制,其自身也存在致命缺陷。有专家指出,AGM-183A虽然可被称为高超音速导弹,但其战斗部太小,实际杀伤力远不如东风-17。

美国海军部长金布尔曾经说过:“钱学森的价值远胜五个师,即便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国。”如今看来,钱学森的价值岂止是五个师所能比拟的?他是中国军工的脊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