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看到“洋车企还在玩弄光影噱头?国货电车直接靠真本事刷新世界纪录!”这等说辞,我本能地泛起一丝警觉。
倒并非不信赖国产电车的实力,而是这般“碾压”的论调,总让人觉得略显夸张。
仿佛邻家阿猫刚学会后腿站立,便嚷嚷着要挑战马戏团的狮王一般。
不过,这次荣威纯电D6以百公里9.125KWh的全球至低能耗,确实颇具看点。
横跨唐古拉山、昆仑山,零下十几度的严寒,1969.9km的跋涉,这可不是在温室里鼓捣出来的。
得是货真价实的硬实力。
遥想当年,我们津津乐道于“德意志精工”、“东瀛制造”,如今,华夏智造也开始在某些领域崭露头角,这自然是可喜可贺。
然而,我们真能仰仗一次世界纪录,便断言中国电车“叱咤寰宇”了吗?
实情恐怕远非如此简单。
一方面,我们需要正视,荣威此番确有建树。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集成式热管理系统,这些术语听来就颇具格调,能将能耗降至如此之低,定然倾注了不少心血。
7.98万的售价,更是直接将“高阶技术”拉进了“平价区间”。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须明晰,能耗仅仅是衡量电动车性能的一项指标。
续航里程、快充速率、智能化水平、安全系数等等,皆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况且,不同品牌、不同款型的电动车,应用场景亦有区别,单纯比拼能耗,或有“田忌赛马”之嫌。
再者,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东西,听来唬人,但含金量亦有高下。
有多少纪录是为了缔造而缔造,为了营销而营销?
光绘汽车固然炫酷,但实用价值嘛,见仁见智。
实际上,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何中国电车能在短短数年间,取得这般长足进展?
究其根源,既有政策的扶持,亦有市场的需求,更离不开中华工程师的辛勤耕耘。
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纳度颇高,乐于拥抱新事物。
这为中国电车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电车的发展,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电池技术的瓶颈、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匮乏、关键零部件对舶来品的依赖等等,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蜂拥而至,竞争也愈发白热化。
价格战、营销战、技术战,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身处这般境况,企业很容易迷失方向,为了追逐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
因此,与其沉溺于“雄霸天下”的口号中,不如冷静下来,好好思忖一番,中国电车未来的道路该通向何方。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结为“中国速度”时,是否忽略了中国电车企业在技术攻关和供应链整合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荣威纯电D6的问世,固然令人自豪,但这不过是一个伊始。
真正的“叱咤寰宇”,并非仰仗一次纪录,而是仰仗持续的创新与精进,仰仗为消费者提供更优异的产品与服务。
归根结底,与其夸耀“举世无双”,不如脚踏实地将车做好。
毕竟,消费者才是最终的评判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