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驾出行或日常用车过程中,轮胎突发状况在所难免,此时换备胎就成了必备技能。然而,很多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掉进一些“坑”,不仅影响换胎效率,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换备胎时容易踩的几个“坑”,以及如何避免。
一、停车选址不当,安全风险高
坑点:未选择安全平坦的停车位置,在弯道、坡道、桥梁等危险路段或路中间直接停车换胎,后方车辆躲避不及,极易引发追尾、碰撞等严重事故。
案例:曾有车主在高速公路弯道处爆胎后,未将车辆移至应急车道,直接在行车道停车换胎,结果被后方来车追尾,造成人员伤亡。
正确做法:
城市道路:将车辆停放在路边不影响交通且平坦坚实的区域,开启双闪灯,在车后50 - 100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
高速公路:务必驶入应急车道,拉紧手刹,开启双闪灯,在车后150米以上放置三角警示牌,人员撤离到护栏外安全地带。
二、工具准备不足,操作难开展
坑点:换胎前未检查备胎和工具是否齐全、完好,到换胎时才发现备胎缺气、千斤顶损坏或扳手缺失,导致换胎无法进行,只能等待救援,浪费大量时间。
正确做法:
定期检查备胎胎压(一般非全尺寸备胎胎压较高,需按车辆说明书调整)、有无裂纹、鼓包等损伤。
每次出行前检查随车工具,包括千斤顶、扳手、三角警示牌等是否齐全、能正常使用。
三、千斤顶使用错误,车辆易损坏
坑点:千斤顶放置位置错误,如顶在悬挂下摆臂、底盘护板等非指定支撑点,可能导致车辆底盘变形、千斤顶滑落伤人;千斤顶未完全顶起车辆就开始拆卸轮胎螺丝,车辆晃动增加操作难度和危险性。
正确做法:
找到车辆底部指定的千斤顶支撑点(一般在车辆底盘两侧边缘,有凹槽或标记),将千斤顶垂直放置在支撑点上。
缓慢摇动千斤顶手柄,使车辆平稳升起,直到轮胎离地约3 - 5厘米,确保车辆稳定后再拆卸螺丝。
四、螺丝拆卸与安装顺序错,轮胎易松动
坑点:拆卸轮胎螺丝时未遵循对角线顺序,导致轮胎受力不均,拆卸困难甚至损坏螺丝;安装备胎时螺丝未拧紧或拧紧顺序错误,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可能松动脱落,引发严重事故。
正确做法:
拆卸螺丝:用扳手逆时针拧松螺丝,按照对角线顺序(如先拧左上,再拧右下,接着拧右上,最后拧左下)依次拧松,但不要完全拧下。
安装备胎:将备胎对准螺栓孔安装后,先用手将螺丝拧上,再用扳手按照对角线顺序初步拧紧;放下车辆,让轮胎着地后,再次按照对角线顺序将螺丝拧紧至规定扭矩(可使用扭矩扳手)。
五、备胎使用不当,隐患大
坑点:换上备胎后,未注意备胎类型和限速要求,长时间高速行驶或超速行驶,导致备胎过热、爆胎,引发交通事故;非全尺寸备胎安装在前轮,影响车辆操控和制动性能,增加行车风险。
正确做法:
了解备胎类型:非全尺寸备胎比正常轮胎小、窄,速度和行驶里程有限制;全尺寸备胎规格与正常轮胎相同,但也不宜长期使用。
注意限速:非全尺寸备胎一般限速80公里/小时,全尺寸备胎限速根据车辆说明书要求,通常也不宜超过100公里/小时。
避免长期使用:换上备胎后,应尽快到维修店检查或更换正常轮胎,非全尺寸备胎行驶里程一般不超过100公里。
六、换胎后未清理现场,影响交通
坑点:换胎完成后,未将换下的轮胎、工具等物品收拾好,三角警示牌未及时收回,导致遗留物品影响其他车辆通行,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正确做法:
换胎完成后,仔细检查车辆周围是否有遗留物品,将换下的轮胎、工具等妥善放置在车内。
及时收回三角警示牌,放入车内指定位置,然后驾车离开。
换备胎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只有避开这些“坑”,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才能确保换胎过程安全、顺利,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