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2024款比亚迪宋Pro DMi超越版这车开起来,我心里头一直有点纠结。不是不好开,反倒挺有亮点,但这转弯侧倾和颠簸感,确实让人不能忽视。这不,前几天我才跟售后聊起这车的悬架调校,他说:你放心,这底盘不是软妹子,调得偏硬是为了节省成本和寿命,否则用料成本翻番。我心想,嗯,这得等我自己多跑跑体验才能出结果。
刚拆车那段时间加速体验还挺爽,尤其标准模式下油门踩到底,那种初段的动力介入挺顺滑,就是发动机真正接管动力的那一瞬间,感觉有点慢半拍,多少像我高中跑短跑,起步有点腿软的感觉。踩进运动模式就迅速灵敏多了,油门响应快,车子冲劲十足。90码到120码的加速,要我猜,三秒上下差不多,但这个估计跟天气、燃油质量、路况都有影响,不太精准。你知道,混动车油电切换复杂,1.5升发动机硬撑这套动力组合,攀爬大油门时明显吃力,这没啥好奇怪的。
转个小弯,有次跟朋友开车,我喊他减速,结果他大步流星踩油门,车子左转时侧倾那叫一个明显,我往旁边靠,感觉自己都快被甩到车门外了,他还贼笑:你这SUV底盘该不会就这么烂吧?说实话,这侧倾比我想象中要严重点。我细想了下,可能跟这个车偏软的悬架支撑和车身相对笨重有关,尤其拿它跟同价位汉兰达比,宋Pro DMi明显偏硬但支撑又不够。然后再说刹车,车里一个维修师傅跟我吐槽:刹车头段感受有点怪,轻轻踩速度没啥反应,踩多点才来劲。这句话我特别认同,我试过雨天刹车,轻踩1/3脚感偏虚,实际上刹车效果不明显,感觉有点尴尬,直到你用很大力气踩下去,车才乖乖刹住。
再说这悬架与颠簸体验,我抓了点时间专门跑了趟市区,连续经过几个柏油路面勾缝处,那种震感真的直接传到屁股和手上,特别是后排的朋友抱怨得挺多,你这车屁股走路还挺吵,有点像开老公交车的感觉。我自己也体验到通过减速带时,车身晃动得厉害,方向盘还能明显感觉得到凹凸不平路面的振动。俩亲戚分别开过秦Plus和宋Pro Plus,他们都反馈差不多,说明这大概率是平台和悬架设计带来的问题,不只是个例。
我刚才还翻了翻手机照片,2023款冠军版宋Pro的车内仪表盘周围,显示的避震和刹车调节都很基础,没有豪华车那种可调节软硬的功能。我猜测,比亚迪为控制成本,更多把重心放在动力系统和智能车机上,悬架上就省了一些,但好歹也留了点晃动余地。(这段先按下不表)再说个不太确定的猜测,也可能是电池重量分布影响底盘重心,导致侧倾加重,毕竟电动车的电池包布局对重心影响挺大。
说到开车心态,我之前写过,这车不太适合激烈驾驶,尤其是复杂路况,要多点耐心和预判。突然想到,我有个老哥,上个月才买的宋Pro DMi 25版,最近跟我吐槽说:只要路面不平,车子颠得上下左右全动,我怀疑是不是自己车的问题,结果听了你的文章我才安心。这让我感慨,车本身就这样,咱得学会接受和适应。
倒是刹车油门配合上,感觉这车系统倒挺配合的,虽然有点小瑕疵,但总体刹得住也有冲得起的感觉。具体到刹车成本我心算了一下,按市场上1套刹车片大概400块算,平时多用刹车盘磨损会增多,估计百公里使用成本也就在几块钱,没啥太大负担,这种日常维护还算划算。
最后想问问你们,碰到车身侧倾和颠簸感强的车,是选择妥协接受,还是会去做悬架改装?毕竟改装一来成本不低,二来保不保值也难说。轮胎换成更软一点,悬架调节会不会带来质的变化?我没细想过,但想象下,这种针对三角臂或者稳定杆做点调整或换条韧点轮胎,是不是能改善许多呢?大家有没有试过类似的操作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