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燃油车的人不管怎么被宣传电动汽车都不考虑,而买电动汽车的人也不愿意尝试燃油车形成了鲜明的两极现象
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买燃油车的人,不论你怎么吹嘘电动汽车,他都不会买。甚至连看一眼都懒得看。反过来,买电动汽车的朋友们,无论你怎么夸燃油车的优点,比如发动机声音好听,油门瞬间 phản应快,加油站遍布城市等,他们都不屑一顾,甚至懒得试驾。可以说,买电动的,基本就不考虑燃油车;而买油的,也几乎不在意电动车。这个现象我跟几个销售、维修师傅聊过,也不是没有原因。背后到底藏着点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极端的两极化?
先说燃油车那边的朋友吧,大多是老油条。他们惯了传统动力的感觉。发动机的声浪、换档的顿挫、车内的机械感,都是一种真实存在。他们认为,燃油车技术成熟,虽然耗油点,但只要开个几年,维护合理,跑赖也不算多。买了油车,心里有个安稳感——油站多、维修方便,没有电池突发故障这种怕的事情。搞得我有时候在想:这是不是有点根深蒂固的惯?
而电动车这边的朋友们嘛,多半是新鲜感+价值导向。他们觉得,电动车未来感十足,也代表了主流转变。外观新潮、补贴利好、未来科技感浓厚。再说,电动车用起来静音省心,不燥油号,能省不少事。更关键的是,他们觉得省油省心,不用担心上下班的时候辛苦找油的尴尬。我仔细想了下,原因之一可能是圈子不同。那帮电动车用户,常常是年轻点、对科技便利很敏感的人群。而燃油车用户,说话大多是用经验或惯说话,很难被新鲜事改变。
说到这里,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让我觉得有趣。那就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万元以下地推经验丰富的二手车老板说:你说,谁愿意换个车?油车见证了他千百次的上下班,没有出乱子,他会怕套路最新技术?我觉得他的话挺有道理。油车在他们心里像个老伙伴,稳得一批,没有新科技的奇技淫巧带来的不稳定感。
但另一方面,我也得自我反思。是不是我太偏向理性分析了?其实我个人也不一定完全站在传统的角度。有次去修车厂,他们说燃油车最怕的其实是变速箱,要么油耗超标,要么不换油就出问题。油车的耐操其实没我想象中差太多——你不常折腾,它还能跑几年。这其实也跟供应链上的零件供应有关。就像日常生活,汽车零配件就像零食包装盒——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自然车子放哪都能跑。
我觉得这背后还隐藏一个逻辑:人们心理上的信任与惯。再市面上燃油车的销量降了点,但为什么还有人每天上下班开着老车?他们说这车已经惯了,或者修起来不会太麻烦。可我想,除了惯外,还因为燃油车的维修产业链真扎实——修理工的经验丰富、零件随时有存货,这才让车主觉得安心。
说起买燃油车的,以前普遍会考虑油耗、保值、维修成本,这其实是一个慢调节的过程。现在市场风云突变,电动车冲击而来。其实我观察到,电动车在平均百公里成本上,还没完全做低。我分析,如果加上电池折旧、维护费,可能燃油车的总成本还会微弱占优势——这只是个心感。未来保值率让人担心——电池保修几年后,换个大件,价格未必便宜。
也不能说一刀切。有人会问:那我为什么不试试新鲜?其实我觉得,试驾场上体验很重要,但很多消费者不愿花时间。这也是个心理门槛。你让我在工作日安排试驾?不如早上堵车时多点耐心想想:电动车虽好,但充电投点时间,确实麻烦点。
这让我想到一个细节——我朋友买车时,他唯一犹豫的点居然是:充电是不是很不方便?他说:我每天开差不多60公里,充满差不多要1小时左右吧(这估算有点信心不足)。没细想过,实操中这个时间其实弹性大,但心理上已经觉得不方便了。
而且我注意到,跨界现象其实挺有趣。例如,同价位的几款纯电动车,续航从300到550公里,价格差异不大(估算不同品牌差异几百到一千块人民币)。但有的买家偏好大品牌,因为认知门槛低点,而有的偏向新兴品牌,觉得价格更实在。这一点其实可以看出:只是品牌认知,对用户的影响比想象中大。
再说一个想跑题的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见一张照片,是我去年在工厂现场拍的,爆炸的焊接区,烟尘弥漫,车间氛围原生态。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汽车绝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背后潜藏的是一整套产业链、研发流程,和用户那份信赖感。每次看到油车在路上平稳行驶,我就会默默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供应链的血泪?
还记得有次跟一位销售聊天,他说:客户不喜欢试驾新能源,说担心电池不靠谱。我问:那你们怎么打消他们的顾虑?他说:告诉他们,一辆电动车要平稳跑十年不是问题,特别是大厂,售后有保障。听了他的话,心里有点酸:其实都知道,保修期过后,谁知道谁还用不?但信息差让很多人觉得还算放心。
说到信息差这个词,能不能视作心理壁垒的一种?毕竟,谁都不喜欢变革,尤其是长时间的惯改变。人家还在惯油车的声音、感觉、操作,突然碰上静音、电控全新体验,难免觉得莫名不安心。
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两类买车人都各有坚持?他们的心理,像两个极端:一个心疼油箱里的油,一个怕充电麻烦。他们都在找安全感。只是安全感背后的逻辑不同罢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问题来了——你觉得,未来哪一边会逐渐妥协点?还是说欣欣向荣的两极会持续下去?
这背后,藏着的真是个心理战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