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皮卡的谍照在网络上疯传时,我看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中国汽车市场最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这款被称作"鲨鱼6换壳"的皮卡,海外卖40万国内只卖20万,这差价里藏着多少中国消费者的血泪史?
我们总说全球化,可某些企业的全球化分明是"割韭菜国际化"。同一款车,在墨西哥能卖出奢侈品的身价,回到母国就突然学会"亲民"了?这让我想起那些出口转内销的月饼,盒子上烫着金字的卖998,拆了包装装进塑料袋就卖98。某些车企把国人当什么了?专柜验货的A货消费者吗?
看看那些参数吧:5.7秒破百、840公里续航、7.5L馈电油耗,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中国工程师熬白的头发。但技术突围的喜悦还没散去,就听见有人说"国产车不配卖高价"。多熟悉的剧本啊!当年华为手机在海外卖得比苹果贵时,国内喷子也是这套说辞。某些人的膝盖是焊死在地板上了吗?见着洋招牌就自动打折,对着中国制造就疯狂压价?
更魔幻的是价格预言。海外40万国内20万,这价差里有多少是真实成本,多少是智商税?我认识个做外贸的朋友,同款义乌袜子贴个洋标签能在欧美卖二十倍价钱。现在汽车行业也玩这套,只不过反着来——给老外看的报价单要多写个零,回头给自家人就当清仓大甩卖。这算哪门子的商业逻辑?分明是新时代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那些嚷嚷着"国产就该便宜"的人该醒醒了。你们知道德国大众途锐在美国卖多少钱吗?知道日本本土的雷克萨斯什么价位吗?怎么轮到中国品牌就该自降身价?这种逆向民族主义的定价策略,正在亲手掐死多少中国制造的溢价空间。当我们在吐槽"国产车不高级"时,有没有想过正是这种自我矮化的消费观在助纣为虐?
皮卡市场的争夺从来不只是车型之争。长城炮的三年保值率,长安凯程的服务网络,这些本土品牌好不容易建立的护城河,眼看就要被"价格屠夫"冲垮。但低价真的是万能钥匙吗?当年某手机品牌靠性价比横扫千军,现在不也困在低端市场难以突围?当整个行业陷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内卷,最终买单的除了消费者还能是谁?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轮回:中国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海外市场获得认可——回国反而要自贬身价。这就像个魔咒,困住了中国制造向高端突围的脚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这车在欧美卖40万,在中国也得卖40万,因为我们值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