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手指划过手机屏幕,停在小米汽车APP的订单页上——高配YU7 Pro,选装25扬声器、20英寸光环轮毂和车载智能冰箱,总价轻松突破30万。 6月30日,这位小鹏汽车掌门人把订单截图甩上微博,配文直白:“静候雷总早点给我交付! ”
雷军的回复三小时后杀到评论区:“谢谢小鹏支持,我们一定加速生产,力争早点交车。 ”末了不忘补一句,“预祝小鹏G7周四发布会成功! ” 这波隔空握手瞬间冲上热搜。 毕竟让竞争对手掏钱买自家新车,在厮杀惨烈的电动车圈堪称奇景。
何小鹏催单背后,是小米YU7捅破行业纪录的销量狂欢。 6月26日晚发布会刚落幕,战报就如火箭般蹿升:3分钟大定破20万台,1小时冲到28.9万,18小时锁单24万台。 按25.35万起售价算,订单总额飙破600亿——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去年在华半年的销量。
但狂欢很快撞上现实。 三天后小米汽车APP更新交付时间:入门款标准版需等53-56周,顶配Max版“最快”33周。 这意味着现在下单,提车要排到2026年夏天。
超长等待催生了灰色生意。 闲鱼上转让订单的溢价从3000元炒到2万,交付期越短越抢手。 更凶猛的是友商狙击战:蔚来销售挨个致电小米锁单车主,承诺报销5000元定金转购蔚来;智界、极氪、阿维塔火速跟进,鸿蒙智行甚至对买智界R7的用户开放“报销通道”。
产能才是真正的生死线。 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15万辆,二期工厂7月投产后总产能将翻倍至30万。 但即便产能拉满,消化现有24万订单也需近10个月。 “SU7积压的订单还没清完,YU7又砸进来30万单。 ”供应链人士摇头,“生产线冒烟也赶不上订单增速。 ”
何小鹏的跨界订单看似轻松,实则暗藏玄机。 就在晒单同一条微博里,他顺势预告了小鹏G7周四上市——这款预售价23.58万起的纯电SUV,轴距2米89、续航702公里,正面撞上YU7的价格带。
行业早已暗流涌动。 YU7发布当天,华为系智界R7突然宣布限时补贴2万元;花旗报告直接预警:小鹏G7可能被迫降价至21万应战。 资本市场更诚实:小米港股因YU7爆单大涨8%,小鹏、蔚来、理想美股却应声下跌3%-7%。
雷军给YU7的定位清晰:剑指特斯拉Model Y。 25.35万起售价比Model Y便宜1万,835km续航、690马力碾压后者486马力的性能。 更狠的是细节战:主驾零重力座椅对抗特斯拉“毛坯房”,晕车舒缓模式瞄准家庭用户,连车库找车功能都做成动画演示。
但Model Y的护城河依然坚固。 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95万辆,平均交付周期仅2-4周;而小米即便二期工厂投产,月产能也只能冲到3万台,不到特斯拉一半。 “订单超Model Y没悬念,交付量超不了。 ”花旗分析师点破残酷现实。
雷军最近忙着在直播间安抚车主:“产线24小时连轴转,工程师睡工厂了! ” 而何小鹏的YU7 Pro订单,此刻正躺在48-51周的排队序列里——比他自家G7的上市时间,还多出整整一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