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约摩托车立规矩势在必行

“3公里仅需5元”“小巷穿梭不堵车”……近期,多家网约摩托车平台在三、四线城市密集上线,凭借极致性价比和灵活高效的出行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但这份便利背后,安全监管缺失、权责边界模糊等问题正持续发酵。《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已出现多起涉及网约摩托车的交通事故,行业规范治理迫在眉睫。(5月27日《法治日报》)
在共享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下,网约摩托车以“小快灵”优势切入短途出行市场。面对城市交通拥堵、街巷通行不便及共享单车局限,其凭借灵活机动与实惠价格,串联交通盲区。这一新兴方式改变出行生态,也为持证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激发市场活力。
然而,快速扩张的行业规模背后,安全风险正呈指数级增长。在驾驶员准入环节,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标准,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部分平台为追求用户规模,对驾驶员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导致大量驾驶技术不达标、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甚至存在违法前科的人员混入运营队伍。据某交通管理部门统计,今年以来涉及网约摩托车的交通事故中,超60%存在超速、闯红灯等违规驾驶行为。
车辆安全管理同样存在巨大漏洞。现行法规尚未对网约摩托车的强制检测周期、维护标准和报废年限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大量车况不佳的车辆仍在违规运营。刹车失灵、灯光损坏等安全隐患频发,去年某地就发生一起因网约摩托车刹车系统故障,导致车辆失控撞上护栏,造成乘客面部毁容的严重事故。
保险理赔机制的缺失更是让行业风险雪上加霜。由于缺乏法律规范,目前市场上的网约摩托车保险普遍存在保额过低、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当事故发生时,乘客往往面临“求偿无门”的困境。某地一名乘客在乘坐网约摩托车时发生车祸,因平台仅购买基础保险,最终需自行承担高达20万元的医疗费用。
从监管层面看,当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网约摩托车的专项管理办法。虽然部分地区对摩托车上路有相关规定,但面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运营模式,在平台资质认定、驾驶员审核标准、事故责任划分等关键环节,仍存在明显的法律空白。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管困境,使得行业野蛮生长,严重威胁公众出行安全。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在选择网约摩托车出行时,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出行前,仔细查看车辆和驾驶员的相关证件,确保车辆安全、驾驶员具备相应资质;乘坐过程中,务必佩戴好安全头盔,遵守交通规则,不催促司机超速行驶。
网约摩托车作为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只有通过政府、平台、驾驶员以及消费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构建起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让网约摩托车在安全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人们便捷、可靠的出行选择。(汪代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