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值得聊的,就是那个一直被大家看作是越野车里“老大哥”的路虎揽胜,它不是早就说要推出纯电动版了嘛,很多人都等着看这个硬汉怎么拥抱新时代。
结果,最新的消息说,这台备受瞩目的揽胜EV,原计划2025年就能交到车主手里,现在可能要推迟到2026年了。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犯了嘀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技术上遇到了什么难题,还是有别的原因?
这事儿背后,其实反映出很多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路上遇到的真实困境和思考。
咱们先看看官方给出的解释。
路虎那边说,推迟发布主要是因为海外的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没那么火热了,他们想利用这段时间多做一些测试,把产品打磨得更完美。
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毕竟造车是大事,慢工出细活嘛。
但是,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宽一点,尤其是看看咱们国内的市场,就会发现这个理由可能只是说了一半。
现在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在哪里?
毫无疑问是在中国。
当欧美市场还在为充电桩和补贴的事儿纠结时,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各种新技术、新车型层出不穷,竞争激烈得跟火星撞地球一样。
去年一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就占了全球的一大半。
面对这么一个巨大而且活跃的市场,仅仅用“海外需求低迷”来解释全貌,显然是不够的。
这更像是一个体面的说法,真正的原因,恐怕是路虎自己也觉得,原先准备好的这台车,如果现在就拿出来,面对中国市场上的那些“高手”,可能有点不够打。
那么,这台揽胜EV到底是一台什么样的车呢?
我们来看看它已经公布的一些硬件信息。
它是在一个叫做MLA-Flex的平台上生产的,这个平台很特别,它既能生产燃油车,也能生产纯电动车,听起来很灵活。
但这也恰恰是它的一个潜在弱点。
这就好比一个厨房,既要能做中餐,又要能做西餐,虽然功能全,但可能在做每一类菜的时候,都不如专门的厨房来得顺手。
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纯电平台,可以把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安排得最合理,让车内空间最大化,车身重量最轻。
而揽胜EV这种“油电共用”的平台,在结构上必然要做一些妥协,这在2026年那个时间点,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短板。
再看它的核心技术,比如800伏高压快充。
这个技术确实是好东西,能让充电变得非常快,大大缓解了续航焦虑。
可问题是,这已经是当前很多高端电动车的标配了。
在我们国内,二十多万的小米SU7、小鹏G6都已经用上了,等到2026年,800伏技术很可能就像现在的倒车影像一样,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配置了,很难再成为吸引人的亮点。
然后是性能和续航,它配备了双电机,马力很足,很有揽胜一贯的强悍风格。
但是续航里程,官方说的是在WLTP标准下超过482公里。
这个标准比我们国内常用的CLTC标准要更接近实际一些,但即便如此,换算下来真实续航可能也就四百多公里。
大家可以想一想,到了2026年,我们国产的那些高端电动车,续航没有七八百公里可能都不好意思出门了,甚至像蔚来已经有了能跑一千公里的电池包。
所以,揽胜EV的这个续航水平,到时可能真的没什么竞争力。
从硬件上来看,揽胜EV的这套配置,如果放在一两年前,绝对是顶级的。
但汽车行业,尤其是电动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把它放到2026年的坐标系里,就显得有些平常了。
这可能也是路虎决定推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需要时间去升级,去追赶。
但比硬件更重要的,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那就是“豪华”的定义变了。
过去,我们一说路虎揽胜,想到的是什么?
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驾驶视野,是车里高档的真皮和实木,是它能带你翻山越岭的强大越野能力。
这些是刻在它骨子里的豪华基因。
然而,在今天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光有这些已经不够了。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买高端电动车的这群人,他们对“豪华”有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智能座舱,你的车机系统反应快不快?
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像和人聊天一样自然?
车里的屏幕够不够大,够不够清晰?
操作起来是不是像玩手机一样流畅?
在这方面,我们国内以华为、高通芯片为基础的智能座舱已经把体验做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传统车企那些有些卡顿、逻辑复杂的老式车机,早就被用户嫌弃了。
其次是智能驾驶,你的车能不能在高速上自己开,自动变换车道?
在堵车的城市里能不能帮你减轻负担?
甚至在复杂的停车场里,它能不能自己找到车位停进去?
国内的华为、小鹏等公司,已经把高阶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做到了“全国都能用”的水平。
这些软件和智能化的体验,正在成为定义新时代豪华车的新标准。
路虎这次还专门为揽胜车系设计了一个新的独立标识,这表明他们想把揽胜打造成一个更加尊贵、独立的品牌,这个想法是很好的。
但是,在新的牌桌上,光有高贵的血统是不够的,你必须拿出符合新时代规则的牌。
所以,揽探EV的这次推迟,更像是一次“战略性撤退”。
路虎的高层可能冷静地评估了整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之后,意识到如果按照原计划推出产品,很可能会面临“上市即落后”的尴尬局面。
他们需要时间,不只是去冰天雪地里测试车辆的耐用性,更是要回到实验室里,为这台百万级的电动旗舰,注入一个真正强大的“智能大脑”。
否则,单凭品牌光环和越野能力,想在2026年的高端电动车市场里脱颖而出,难度真的非常大。
这背后,是一个百年汽车巨头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所必须做出的艰难而清醒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