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讲故事,受伤的却是汽车消费者,这不是笑话,是现实!
就因为听了第一网红车企老板的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演讲后,热衷性能的消费者花了4.2万元,选配了原厂的开孔碳纤维前舱盖。谁曾想,这项被吹上天的黑科技,只是一块装饰板,“主要为了造型复刻”,X米汽车官方宣称的具备“气流导出”功能根本就没有,仅附带辅助散热功能!这故事讲的,反转来的有点快,让我静一下,好好捋捋。
先说说碳纤维前舱盖,好吗?好。有用吗?没多大用!
碳纤维前舱盖卖点主要是轻量化。根据X米汽车官方数据,相比铝制版本可减轻整车重量1.3kg。理论上,车身重量减轻有助于提升加速性能与操控灵活性,尤其在赛道竞速时微小重量差异可能影响圈速。但是,但是,1.3kg对于超2吨重的车身来说,实际驾驶感受带来的差异微乎其微。
铝制前舱盖相对于钢制的,已经轻了不少了,比碳纤维前舱盖重不到3瓶矿泉水,却能提供105L前备箱空间及电动开合功能,实用性比抽象性能参数更具使用价值。当然,X米汽车对此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在风波后紧急推出改配服务时,将实用性作为重要劝说点。
苦等几个月后,提车的消费者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气流导出”太牛X了,赶紧上路吧!一位汽车博主对这个开孔的碳纤维前舱盖做了个类似实验,“用鼓风机对着前舱盖的风道吹,结果一点反应都没有。”看到这,消费者急了,你当我是大傻啊?“既然宣传的通风散热是虚的,那多花的钱算不算欺诈?”有车主晒出订单截图,发出灵魂拷问。
X米汽车知道理亏,赶紧推出了了补偿措施,赠送2万积分,大概相当于800元现金价值。买这款车的消费者不差钱啊,欺诈、退车的声讨不绝于耳,这次看看网红老板如何收场吧?
情况通报完了,接下来说说不得不说的话。这些所谓的披着新技术的新能源车企,慈悲一点吧,别再为了所谓的品牌和保不住的销量,再编故事、再讲故事了!轮胎内部多层隔音棉,就说黑科技;弄个手机支架,也敢说人性化,这脸可真够大的,怎么就没有底线呢?车不是这么介绍的,营销不是这样做的,能说实话吗?能不忽悠吗?手机不行,扔了损失几千元;几十万买的车,该怎么处理?人设可以创造财富,也能被唾沫星子淹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理工男真的不懂吗?
再说说听故事的消费者。面对高高在上的网红车企老板,应该理性对待,他们是人不是神,不用膜拜,更不用信仰。依靠组装完成了手机的跃升,但这种模式根本不适于电动车,两三年就造出遥遥领先的电动车,这种故事怎么就能信呢?几十万的订单按下确认键之前,能否静下心来,能否从故事中走出来,多问问自己,“我搞明白了吗?”韭菜也不能这么被人随意割啊?
故事讲多了、听多了,就是事故!就像小品中的范伟一样,不瘸也能给忽悠瘸了,“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