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近5亿人手持C1驾照,却因为一个看似合理的规则,每天冒着“准驾不符”的风险骑行家用电动车接送孩子、买菜购物。 根据统计,C1驾驶证持有者驾驶普通摩托车的违法行为中,“准驾不符”占比高达53.4%。
这背后不是民众故意违法,而是现行驾照制度与民生需求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能熟练操控方向盘汽车的驾驶员,却被认定没有能力驾驭结构更简单的家用两轮/三轮车,这种“能开大车不能开小车”的悖论,正困扰着千万家庭的实际出行。
当前C1驾照与D/E/F驾照的严格分割,直接导致了民众“时间与金钱”的双重负担。 若想合法驾驶家用电动三轮车或两轮电动摩托车,C1驾照持有者必须增驾D照。 这一过程需要满足“持证满一年、近两个记分周期未扣满12分”的条件,并额外支付培训费和考试费。
尽管部分地区推出了“送考下乡”便民服务,将考试费用降至150元,且1天就能考完领证,但对于仅需短途代步的普通家庭而言,这仍是一笔不合理的“重复投入”。
2025年公安部推出的系列便民政策,虽然将摩托车驾考年龄由60周岁放宽至70周岁,并推行“一证通办”和电子证照,但核心的准驾壁垒依然存在。 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因其最高时速小于25km/h,被划分为非机动车,持C1驾照可轻松驾驶。
市场上约62%的所谓“电动自行车”实际属于电动轻便摩托车范畴,需要摩托车驾照才能合法上路。
从操作技能角度看,C1驾照要求的“方向控制、速度调节、安全预判”等核心技能,完全覆盖了家用两轮/三轮车的驾驶需求。
方向盘操控依赖全身协调与空间判断,其技能门槛远高于把式操控。 公安部数据显示,新增可驾驶车型的事故率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8.3%,这表明技能基础扎实的驾驶员适应新车型反而能提升道路安全。
现行规则催生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大量市民因不愿承担增驾成本,持C1驾照驾驶家用两轮/三轮车上路,导致“准驾不符”成为高频交通违法;另一方面,想合规的市民却面临“想合规却不划算”的两难境地。 这种矛盾本质是民生需求与制度设计脱节的产物。
针对这一困境,改革的关键在于精准界定准驾范围。 可以考虑将非营运、低速(最高时速≤50km/h)的家用两轮电动车、把式电动三轮车纳入C1驾照准驾范围,同时明确排除大功率摩托车、营运型三轮车等专业车型。 通过国家标准严格界定“家用代步型”车辆的参数标准,既能满足民生需求,又能守住安全底线。
对于已持有C1驾照的市民,可免除额外的增驾考试,改为线上安全法规学习及考核。 考核内容可聚焦两轮/三轮车的通行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如转弯平衡、刹车技巧等,时长控制在1小时内,全程线上完成,实现零成本、零跑腿。 这种做法借鉴了公安交管“一网通办”的经验,符合2025年驾驶证管理便民化的趋势。
在扩大准驾范围的同时,必须强化源头管理与安全保障。 要求销售企业强制配备安全头盔,并在售车时同步开展基础操作培训;在车辆生产环节严格执行3C认证标准,禁止改装提速、超载等违规行为。 通过“准驾放宽+源头严管”的组合拳,确保安全与便利并行。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如需要驾驶大功率摩托车、营运型三轮车等专业车型的用户,仍应保留D/E/F驾照的专项考试制度。
同时优化增驾流程,降低培训费用,推行“线上预约+线下快办”模式,将考试周期压缩至最短,减少市民时间成本。 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摩托车驾驶证“一天考完领证”的高效模式。
我国C1证持有者约3.85亿人,占比78.3%,这一庞大群体的出行需求不容忽视。 交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民生,驾照制度的设计应兼顾安全与便利、规则与灵活。 打破C1驾照与家用两轮/三轮车之间的准驾壁垒,并非否定制度的严肃性,而是通过科学优化让规则更接地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