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的这份季报,数字的确亮眼,销量拔节生长,营收也跟着水涨船高,最让人咋舌的是那利润,简直是坐上了窜天猴。
乍一看,不少人可能要拍手叫好:咱自主品牌真硬气!
但咱也不能只看这面儿上的风光,这背后门道颇多,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唠唠。
先说这销量,同比飙升48%,这可不是挠痒痒。
意味着啥?
更多铁疙瘩跑在路上了,更多人把票投给了吉利。
可问题也来了,这销量井喷,是靠着硬实力圈粉,还是有什么别样的buff加持?
比方说,花式促销,骨折价优惠,抑或是某些地方父母官的政策红包,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再瞅瞅营收,涨了25%。
这说明吉利的车身价倍增了?
还是说,车卖得跟下饺子似的?
都有可能。
财报里藏着玄机:“伴随数款新车型的面世以及海外市场的稳步拓荒,公司营收结构进一步优化”。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说,高端车卖俏了,海外市场也啃下来了,所以腰包就鼓了。
但这里头也有个小九九,高端车得宠,会不会挤压了平价车的生存空间?
海外市场开疆拓土,是不是意味着要烧更多的银子?
这些都得留个心眼。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那利润的巨幅攀升。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溢利像坐了火箭,直接飙升264%,简直是石破天惊。
利润水涨船高,当然是好事儿,说明企业这艘大船掌舵得稳。
但咱也不能乐呵得太早,这利润是靠着销量硬堆起来的,还是靠着抠门省出来的?
财报上明明白白写着,销售成本610.58亿元人民币,毛利114.37亿元人民币,看来在成本管控上还是下了功夫的。
不过,这种锱铢必较,会不会让产品的品质打折扣,或者让员工的福利缩水?
这些都得敲响警钟。
说起成本,就绕不开吉利的净流动负债,明晃晃的112.51亿元人民币。
虽然官方盖章“可控范围内”,但负债终归是负债,是要还的账。
尤其是在汽车圈厮杀得如此白热化的当下,哪怕一丁点资金链的梗阻,都可能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还有个小插曲值得玩味,吉利在领克品牌上的投入加码了,注册资本豪掷到76.53亿元人民币,收购总价更是高达90亿元人民币。
这说明吉利对领克这颗棋子倾注了厚望,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更具格调的品牌。
但高端品牌可不是靠钞能力就能砸出来的,还得靠硬核的技术积累,岁月的品牌沉淀,以及对消费者心头好的精准拿捏。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把吉利的财报解读为“中国汽车工业扬眉吐气”的信号弹时,是否忽略了这背后更加波诡云谲的市场博弈、日新月异的技术换代,以及消费者日益刁钻的口味?
说白了,审视一家企业的财报,就像是给人做一次深度体检。
各项指标都达标,固然让人心安,但也不能麻痹大意,要定期复诊,看看有没有潜藏的隐患。
对于吉利而言,销量、营收、利润的增长,固然值得嘉奖,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洞悉自身的长板和短板,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毕竟,汽车行业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耐力长跑。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