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车时代,沃尔沃作为安全技术标杆的地位无可撼动。然而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与电动化变革的深水区,这家百年车企正面临核心优势被削弱的严峻挑战。当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时,沃尔沃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滞后表现与智能化领域的创新乏力,使其赖以生存的安全技术壁垒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曾以“安全”定义行业规则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从行业标杆转变成追赶者,连百年引以为傲的品牌定位也开始饱受质疑。
2025年6月,沃尔沃汽车因制动控制模块软件偏差,在全球范围内召回超过5600辆新能源汽车,涉及XC60、S90、XC90等多款主力车型。此次召回事件犹如一枚深水炸弹,不仅暴露了沃尔沃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短板,更引发了市场对其“安全”标签的深度质疑。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此次召回的沃尔沃车型存在特定场景下的制动失效风险:当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处于“B”挡驱动模式,或纯电动车(BEV)使用“单踏板驾驶”模式时,若持续下坡滑行超过1分30秒且未踩制动踏板,车辆可能因软件逻辑缺陷导致制动功能丧失。这一缺陷直接威胁到用户生命安全,也与其“全球最安全汽车”的品牌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实际上,这并不是沃尔沃首次因安全问题而召回车辆,早在2023年,沃尔沃曾因S60、S90等车型的单踏板模式隐患发起类似召回;2024年,沃尔沃又因为XC60、S90等车型因影音系统故障、车身生锈等问题被用户投诉。还不止于此,沃尔沃旗下不少经销商甚至还被爆出有欺诈的问题。
2025年初,沃尔沃部分经销商被曝用山寨音响冒充原厂配件,甚至篡改合同条款,品牌“掩耳盗铃”式危机公关进一步消磨了消费者信任。沃尔沃在处理经销商欺诈问题时的态度令人寒心。面对舆论风波,沃尔沃甩锅给经销商,说“这是个别门店的问题”,然后只肯免费换原厂配件,对赔偿却避而不谈。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和他们天天喊的“安全就是豪华”口号一对比,简直像把消费者当傻子耍。
2025年5月,沃尔沃又召回部分国产S60和S90,共计12465辆。此次召回的车辆有以下风险,玻璃胶粘性不足可能导致碰撞时玻璃松脱,存在安全隐患。沃尔沃的解决方案是授权经销商将免费检查并重新粘合玻璃与车身。
多次出现安全问题也正和沃尔沃当下的困境相契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中国市场,沃尔沃的电动化转型显得步履蹒跚。其纯电车型存在续航虚标、充电速度慢等硬伤,插混车型纯电续航普遍不足50公里,被业内戏称为“伪新能源”。技术层面,沃尔沃的智能驾驶系统仍停留在L2级别,车载系统卡顿、导航失灵等体验问题频发,与小鹏、蔚来、华为等新势力品牌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滞后同时也直接反映在市场上:2024年,沃尔沃中国全年销量15.6万辆,同比下滑8.2%,创下6年来的新低,XC60、S90等主力车型依赖大幅降价维持市场份额,品牌溢价能力严重受损。更严峻的是,其技术路线正被竞争对手快速超越——当小米SU7、华为智界S7凭借生态链优势抢占市场,比亚迪、吉利通过成本优势压缩生存空间时,沃尔沃仍困守于SPA燃油平台的技术迭代,EX90等新能源车型因激光雷达算法难题多次跳票,错失市场窗口期。
对沃尔沃而言,“安全”不仅是技术标签,更是其品牌价值的灵魂。从三点式安全带到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这项核心优势曾为其筑起坚固的护城河。但如今,当智能驾驶辅助成为行业标配,当小鹏、理想等新势力通过数据迭代实现安全性能的快速进化,沃尔沃的传统安全技术正逐渐失去稀缺性。
更致命的是,安全方面的不足正在瓦解消费者对沃尔沃安全性的信任。当“安全”从技术优势沦为营销话术,沃尔沃的品牌根基已然松动。沃尔沃正在重蹈部分二线豪华品牌的覆辙——在中国市场被边缘化,最终沦为“传统贵族”的标本。
沃尔沃现在遇到的麻烦,其实也是很多老牌车企都在经历的阵痛。以前“安全”是它的金字招牌,但随着智能化、电动化成为生存门槛,这个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沃尔沃这家百年车企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失去安全壁垒后,它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答案,将决定其当下向何处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