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全国增程式汽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出炉,问界M7以15383辆登顶,位居第一比上个月上升4位,显示出消费者对增程车型的持续认可

2025年10月的销量榜,一看就知道了,增程式车的受宠程度又上升了。问界M7以15383辆登顶,比上月上升了4个名次。这一跳,是不是算挺猛的?我心里打个问号——消费者这阵子真的喜欢增程了,还是说市场份额就这么点?毕竟汽车市场变化快,去年还在担心纯电会不会太激烈,结果增程这块切入点反倒成了主流。

我其实挺喜欢研究这些变化的。去年我翻了下数据,问界M7这车在去年少卖点,可能因为竞争更直接,技术还不够成熟。23245元的补贴+细节优化,用户导向的升级,105千瓦的电机和超大的油箱,感觉真的是在投机取巧——又能跑长途,又不用像纯电车那样担心续航焦虑。

2025年10月全国增程式汽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出炉,问界M7以15383辆登顶,位居第一比上个月上升4位,显示出消费者对增程车型的持续认可-有驾

还别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别看销量高,其实市场有个坑。比如说,跟同价位的纯电车比,增程车的实际耗油和电耗,差不多是1:2的关系。这样一算,百公里成本其实还挺接近。说实话,市面上卖得火的其实不只是技术,更是心理安慰。买车的那点我还可以跑长途,不怕堵车,真难得。

消费者心里也有我算算,不会便宜,为什么还舍得多掏钱?这个问题。我就听朋友说,他去年看了不少增程车方案,说觉得多一条油路飞,心里就是踏实。这么一说,可能是他觉得纯电太虚了点,遇事不靠谱。你们想想,现在国内充电桩的铺设情况(就这点细节,你不用说就知道离理想还差点火候),纯电车走长途,总归得打个折扣。

说到这,我又想到一事。销售说的:问界M7,油箱里还剩一点油,开了三个小时后,显示还能跑120公里。这实际上是个很‘实际’的体验点,车子要能干这个事,才是真的能打动用户。反倒是那些号称4秒破百,但你拿着油表一瞄,就知道基本不怎么跑长途的车相形见绌。

2025年10月全国增程式汽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出炉,问界M7以15383辆登顶,位居第一比上个月上升4位,显示出消费者对增程车型的持续认可-有驾

现在市场挂着理论型号榜,但你知道真正的用车体验是什么样?我身边那帮朋友,跑长途最看重的,还是油耗和油箱容量。问界M7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但我肯定不会一直跟他们讲智能驾驶什么的。这些天,我偷偷问了个朋友,他说:我买车,就是为了能跑。——无论怎么跑,稳就行。(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如说理想到的L5,还有一些刚出炉的车型,性能差距其实不大。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不是用着方便,油费不亏,这才对味。你觉得这个行业也有点像厨房调料,差不多的东西,调了味,觉得好吃就行,对吧?

回头想想,供应链的事情其实挺像我每天在买菜。采购一批零配件,就像买菜,得看新鲜没有霉变。长远来看,虽然没有铁板一块的判定,但我猜测,今年车企的零部件供应会更稳定一些。因为去年缺货节奏太快,导致很多车子都一直在等配件,从订单到出厂的时间槽不小。

2025年10月全国增程式汽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出炉,问界M7以15383辆登顶,位居第一比上个月上升4位,显示出消费者对增程车型的持续认可-有驾

我把手机翻到日程里,发现去年做市场调研时,数据显示增程车的用户满意度达到了86%(样本少,千万别太当真)。他们喜欢的不是速度,而是我还可以跑,而且还能省点油。这点上,问界M7做得不错。你现在很多家庭,累死累活都不想折腾,买个车就是图个稳当。

刚才,我又翻了下笔记,看到问界M9、深蓝S07、岚图FREE都在榜单里。要我说,技术神仙打架的还不少,但是真正能够落到实操上的,还是能跟用户共情的那一批车。

2025年10月全国增程式汽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出炉,问界M7以15383辆登顶,位居第一比上个月上升4位,显示出消费者对增程车型的持续认可-有驾

有个细节我想说——问界内部推崇的家用舒适感其实挺难的。你看,朋友买车不会特别关注马力,而是方便不能太差,包括后排空间和打开车门的灵活性。昨天下班路上,我见一辆岚图FREE停路边,一个女司机在调座椅,她说:车里空间感觉还不错,家里大人坐,不挤。这话虽然普通,但很实际。

到底市场认知当道,还是技术取胜,我也没太想过。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增长点可能还是在消费者觉得安全和用得顺手这两块。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我就要一辆车能跑,别给我整奇奇怪怪的配置。

我有个小小猜测,也许增程技术还能再优化,油耗下降,续航再长些。想象一下,以前那种油耗20升/百公里的景象,可能会变成10升,因为芯片、材料、工艺都在飞跃改善(这猜测不一定靠谱,反正没详细研究,随便说说)。车子变得更懂人,才是未来趋势。

2025年10月全国增程式汽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出炉,问界M7以15383辆登顶,位居第一比上个月上升4位,显示出消费者对增程车型的持续认可-有驾

你们会不会觉得,真正的核心,不在于销量,也不在于炫的技术,而是在于消费者每天用起来顺不顺心?这个细节,可能比成绩单更有意思。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