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这几年的变化,我觉得犹如一个缩影,让人又爱又恨。你看去年,全球经济不振,但中国市场却逆势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乘用车零售量达到了1939.5万辆,比去年同期多了9%。新能源车更夸张,1027万辆,同比增长23%,渗透率已经跑到53%了。这个数据放在我这行业人眼中,心里暗自捅了个刺:市场火热,汽车销量的确是在上升,但背后的阵痛也越来越明显。
我记得,去年全国有4419家4S店退出市场。这个数字乍一看,似乎少了,但其实也代表着渠道在变。也有人说,经销商的亏损比例飙到52.6%,盈利才不到30%。毛利几乎被压得死死的。你可以试想,平均每辆新车的利润只剩几千块,甚至还得看价格倒挂,这情况,谁敢保证还能熬到明年?
这让我想起过去几年,除了传统的燃油车外,新能源车成为了新宠。自主品牌比如比亚迪、问界,以及那些造车新势力开始在渠道战场上拼杀。原先,大部分经销商都惯了传统的4S模式,销售燃油车赚快钱。情况变了。市场里,直营+授权+代理的混合渠道开始普及,比如广汽集团就鼓励经销商扩展渠道,招募百强经销商,甚至邀请像小米、比亚迪这样的新玩家进场。
说到这个,我刚翻了下笔记,发现渠道的变化比我想象的还快——毕竟,主要玩家几乎都在调整布局。多品牌、多渠道,成了行业新宠。你知道的,行业的创新不光是汽车本身,还在于这个链条上方那一块——供应链。用生活比喻:就像超市里的冷链,牛奶、果蔬必须保证新鲜。车厂也是一样,得靠数字化平台,严控库存,优化调配。这几年的新兴平台,比如久车GO,确实给很多县域经销商带来了新希望。我估算,今年平台注册商户差不多5.2万家,覆盖了400多个城市,2300个县域。
我还记得那天,老板和我说:经销商挺难的,虚火太旺,库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其实本质上,是供需失衡——这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很多一线城市,车子卖得好,但三四线以下的小城市,需求更大,库存也多。长久股份推的久车GO,就像一个淘宝,线上线下结合,把资源往最需要的地方推,是真正把下沉市场的潜力挖了出来。
行业的退出机制也在慢慢完善。这次流通协会推的标准化退出合同,其实挺实际的。去年几年,厂商和经销商关系紧张,库存高、压库严重。协会建议,减少返利、压库,鼓励经销商优胜劣汰。你想想,能少一些压库存问题,行业是不是还能走得长一点?我估算,合理库存系数控制在1-1.5,超过2,就要亮红灯。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我常在想——这种退出机制,真的能落实到位吗?还是又会变成纸上谈兵?毕竟,利益固化,一旦利益受损,谁都不愿意轻易让步。行业里有没有想过,未来能走多远,还是要靠那些敢闯敢试的中小经销商。因为大品牌不差那点销量,但中小卖家更需要新路径。
我心里隐隐担心的,是创新的行业的薄弱环节是不是会被放大。比如:如果某些经销商没有及时转型,亏得一塌糊涂,倒闭不是问题,问题是下一步怎么办?没细想过,但我猜,行业的退出机制可能还会变得越来越细致。不然,很多窘境只会越堆越高。
话说回来,渠道的多元化、数字化,不只是口号。它像一个新的引擎,让那些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买到合乎需求的车。这也让我想到一件事——我有个朋友在三线城市开店,他说,去年那个以旧换新政策让生意有点起色,可是等到明年,市场会变得更激烈吧?那时,车企会不会给渠道压力又大了些?我觉得必须得变化。否则,只靠拼价格是活不长的。
行业会不会迎来真正的洗牌呢?我觉得答案,还是要看未来几年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接受度。既然行业已经在冰火两重天中挣扎,下一步,或许就是曲线救国的玩法——既稳住传统,又抓住变化中的新机会。
到底,汽车市场的谁能笑到最后?这个问题,留个悬念,也许下一次,会有新的人、新的路出现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