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车主愿意说自己买的车不好,这不是打脸自己的眼光吗,除非这车没法赢得老车主的长期驾驶感受和口碑。
我以前也是个相信品牌的粉丝,买车这事儿,说到底还得看用着顺不顺手。你说长安启源Q07,刚出的时候挺火的,也算是长安的心血之作吧,宣传里智能全家用这类标签烙得很深。于是,我也曾幻想着,花个20多万的SUV,除了油耗,什么都得完美。谁知道,试驾完后,心里突然开始打鼓。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个抬头显示。试完之后我就琢磨:其实再强大的科技,日常用起来要方便才行。那天阳光正好,我站在车旁,准备开走。你想像一下:阳光照得那个玻璃反光晃眼,抬头显示亮得像个灯泡,逆境中看不清楚内容。等我开到阴天,又试了几次,还是那么模糊。用处其实很有限,反而引得注意力分散。你说,这合理吗?我试驾那会儿,心想:兄弟,要是真的能看得清,大家都没必要如今这么用心折腾。
门把手得说,真的是反人类。那车的门把手设计在我感觉太低太难抓,尤其我开过老车后,惯了轻松拉门。这个设计也不够人性化,惯了上一台车只要一拉就开,现在得弯腰低头找,把门关紧还得特别用力。有次我朋友来家里,看到那门把手,笑着说:这设计,能让人差点误以为是反派布局。
车辆智能系统这个点亮全场真的让我失望。当初宣传说是全家人的智能SUV,但实际操作几次后发现,让人抓狂。反应慢,误操作多,甚至出错的几率比我预估的要高。比如开启导航,有次我朋友在车里,Model 3开得正起劲,我就试图用语音控制导航,结果系统没理会,反应慢得令人怀疑是不是在用骷髅版本。
这时候不得不提:汽车元件其实都是拼接出来的,就像我们做菜一样,稍微一拌,味道就变。研发流程中,有时候就是这样,功能多是后期硬拼出来的,没有严格的调试。就像那个天幕玻璃,说实话,也许我有点偏执,但我觉得没须要到那份奢华。这个玻璃撑得掉脸,我倒觉得那天幕胶片会不会光滑度不够,偏偏夏天阳光照得车内热得像桑拿。长安宣称可以定制配置,那为什么我试驾连特别要的配置都没法选?我想的真是太天真了。
其实我翻翻笔记,之前也逮着这个车的小毛病碎碎念,后来想想:可能人家也是心里苦呀,压力大。毕竟像我这种铁粉都能找到槽点,说明新品的产品纯度还得打磨。它不像美系车那样大气磅礴,也没有日系的细腻,偏硬核。其实我还挺疑惑:是不是在这个价位上的二手货都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布局和内容,都是拼接料出来的吧。
对了,主动思考一下:百公里油耗,我估算大约在8-9L,具体还得看路况和驾驶惯。起步价20多万,保值率大概也是个悬,毕竟买新车,掉价少不了,像我这批早起的鸟儿都知道,某些品牌名气才是长期值钱的硬核。
这次试驾让我开始怀疑:为什么那么多车企都搞智能豪华的包装——但到头来,还是有那么多细节不到位的地方。是不是科技真的是个伪命题?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很多车型细节设计都很好,比如车窗升降很顺,座椅调节也挺,我在想:只不过是所有车型都吃了同一锅机械配料罢了。
而且我还在想:是不是所有新科技都需要时间洗礼?比如我记得有个车修理工告诉我:大部分新技术,还得用两三年,才能磨掉毛刺。其实我也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感觉很靠谱(这句纯属猜测),总归,新车一上路,多少会遇到这些适应期。
不过车回家之后,长时间的驾驶体验才是检验。像我认识的那个启源车主,常年用下来的口碑好像还算可以,就是品控总是捉摸不定。你也知道,车子用到几年,产生的味道也会不一样。
要是问我:到底是不是性价比够用,就得看持久性了。比如百公里成本,算得一下一年下来油钱、保养、保险,最少得个几千块。换个角度想,车的保值率其实似乎比我预期的低——有次跟朋友聊,他说:弟弟刚卖掉那台SUV,比他买时掉了一半价。我想是不是全都这套路?
(这段先按下不表)很多时候,买车就像找伴侣一样,能陪你走远的那种才是真靠谱。但愿别再出现那些爆发户式的设计,比如那天我试过的车灯,把我也亮得眼睛冒火。
还有个问题,我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换车——但看了这个全家人的智能SUV,心里种了个问号:谁又不想智能,但是真的用起来觉得方便吗?我倒觉得很多技术,最后还是得归到用料和工艺本身的基础上。你说,是不是所有太空感的设计,最后都只剩看热闹的份儿了?
反正日子还得继续,看车子用几年后会不会涨点回头率或者口碑。我挺喜欢打破常规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觉得,车不就该贴地气点?实际用起来顺不顺心,才是硬道理。
这次写完后,我其实还在琢磨:到底还有哪些细节,能真正打动使用者?聊到这里,突然多了个疑问……你觉得,买车最看重的到底是啥?性能、科技,还是那点用着顺手的感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