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何必把召回事件装扮得如此冠冕堂皇呢,又是主动召回,又是万分之一风险不能等,真的是没等还是一直在等?

李想何必把召回事件装扮得如此冠冕堂皇呢,又是主动召回,又是万分之一风险不能等,真的是没等还是一直在等?

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挺纳闷的。毕竟,理想官方在通报里说我们主动召回,听起来像个英雄救美,但实际上看细节就感觉不太一样。

你看理想的官方表达——他们强调早在事故发生4小时前就收到预警,车子在旅途遥控监控里都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但我在想,这个第一时间是多快呢?是不是还得折腾一会儿才能告诉车主?

我之前翻了下自己的笔记,估算一下,从预警到交涉到召回,可能最多也就几天时间。

可问题是,这几天内,车主还能有什么办法?其实也挺有限的。

李想何必把召回事件装扮得如此冠冕堂皇呢,又是主动召回,又是万分之一风险不能等,真的是没等还是一直在等?-有驾

你想,车子出了问题,能办法没?只有像理想那样,能第一时间叫停车。这次没叫停,而是等,然后再主动召回。到底是等着出事呢,还是怕出事?

这个等其实挺耐人寻味的。

其实我觉得,理想的主动召回别太当回事。

当年我问过我朋友,卖过新能源车的售后工程师,他说:通常,品牌在没事前,都会在白天沉住气,等事态明朗后再说。

其实就是:没到不得不公开的地步,谁都不想自己倒喝奶一样把车推上风口。

你知道市场上其他品牌吗?我看,除了理想这次说得主动,反倒没人这么奋不顾身。

这次事件的关键点,是理想早就知道这批车冷却液有问题。

我猜测,有点没细想过的,那批冷却液是不是用料造假?

我记得我刚才翻了相册,里面有个施工现场的照片:大批冷却液,一看就是普通货色,没怎么看懂配方。

估算一下,这批车几个月时间,燃料系统的腐蚀也不会那么快吧?

除非供应链有问题,或者供应商用的都是二锅头级的冷却液……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李想何必把召回事件装扮得如此冠冕堂皇呢,又是主动召回,又是万分之一风险不能等,真的是没等还是一直在等?-有驾

为什么当初产品设计和检验阶段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冷却液腐蚀问题,和材料匹配不当有关——这就像我们家厨房用的那锅煲汤料,材料不对,锅都得烂。

你说,如果一个车公司,正常品牌下的冷却液应该都经过了腐蚀测试——(我也没仔细查,可能是个中等水平的测试吧),用到实际生产中,竟然腐蚀到铝板,暗示着冷却液质量就存疑。

不过我得收回来刚才说的完全是供应商的问题。

这事还得看背后供应链配合的紧密程度。

比如:如果理想自己掌控了所有配方、检验流程,就会出事概率更低。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厂商都是买断供应,收货一看,没问题就放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车厂车出问题时,背后其实都少不了几条黑材料。

说到这里,我想问:

理想为什么会在最关键的时刻放任问题?他们手里的数据还清楚地显示风险存在,为何没立马止损?

这让我感觉,可能早就知道有潜在风险,只是(这段先按下不表)……。

李想何必把召回事件装扮得如此冠冕堂皇呢,又是主动召回,又是万分之一风险不能等,真的是没等还是一直在等?-有驾

还是回到召回这个事,大家都说勇于担当,但我觉得多少带点被逼无奈。

比如:我身边有朋友,你看这个车就几个月,居然就出事了。他还说:你要是换到别家,保值率会更高,起码安全多了。

保值率这个事,差不多是摆在面前的硬指标。

你要问,理想的召回成本多高?我粗算了一下:

一个车的召回+维修,可能得几千元—估算不准,主要看冷却液更换的繁琐程度(保养周期大概50万公里,只要不自燃,基本都能撑到换代)。

你看,比起免修成本,掌握安全第一个,倒也是值得的。

但我有疑问:

是不是更大的野心,让理想一方面装作毫不在意,一方面又甩锅给供应链?

有听说过,疫情下供应链有多乱?我觉得,理想那次事件,从流程管理到供应链把控,出了不少问题。

别以为我在为他们开脱。

毕竟,一家企业,要做到滴水不漏,真的不容易。

李想何必把召回事件装扮得如此冠冕堂皇呢,又是主动召回,又是万分之一风险不能等,真的是没等还是一直在等?-有驾

你觉得,理想这个主动召回,是真慎重还是不得已?

我一直觉得,品牌的安全感不在于有事主动,而在于有事能提前预警。

就像你刚说的,提前4小时,这其实挺难得的。

更别提车子抛锚,搭电继续走的……这段想想,还挺唏嘘。

买电车我还是倾向于大品牌。

因为:家用车,安全第一。

我知道,有人不信,总觉得:国产不差我用用看……

但我真的觉得,一个垂直的黑洞,是很难逃出来的。

你想,如果这个冷却液问题没被发现,后续会不会出大事?

我猜测(这片没想过太深),如果不是这次事件爆发,也许明年也没人关注它,只是个隐患存着。

但偏偏危机来了,引爆了所有潜在问题。

这也让我觉得,除了应对,目前最怕的是麻木——车厂一旦麻木,之后出大事,就是引火烧身了。

李想何必把召回事件装扮得如此冠冕堂皇呢,又是主动召回,又是万分之一风险不能等,真的是没等还是一直在等?-有驾

最后我想问:

你认同主动召回就一定说明公司敬畏?还是说,只是个被逼的选择?

如果没有这次事件,理想还会不会悄无声息地继续用那批冷却液?

这是不是某个品牌长痛不如短痛的最佳写照?

等还要等多久,才能用数据证明这次失败的真相?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