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

车门都打不开,科技感再强有啥用?

工信部一纸新规,给车企的“花式炫技”踩了刹车,未来汽车设计要变天了。

隐藏式车门把手,从“网红”到“全民公敌”的魔幻现实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曾几何时,隐藏式车门把手,乃是新能源车的“标配”。

特斯拉ModelS凭借它,一战封神,蔚来、小鹏、小米纷纷争相复刻。

车主们一方面吐槽“开门似解谜”,一方面为其颜值而买单。

不过2024年,多起事故暴露出了它的致命伤:山西运城问界M7碰撞后,车门把手失灵,救援破窗,竟耗时15分钟;广西雷克萨斯LM车祸后,全车锁死,一家三口,被困于火场之中。

网友辣评:“花里胡哨的智商税,关键时刻要人命!”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车企的“科技感内卷”究竟有多疯狂呢?有的设计得就如同《三体》中的那水滴一般;有的开始玩起了“手势感应”这样的操作;还有的将其藏进了车窗缝里头。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北方的车主在冬天时,会用热水去浇门把手以达到解冻的目的;而在南方的暴雨天,把手失灵这一情况却已然成为了常态。

一位Model3车主自嘲:“买了车还得学《开门逃生指南》,比考驾照还难!”

工信部重拳出击,新国标直戳车企“七寸”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5月8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刀刀见血: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断电必须能够保住性命:碰撞之后,即便全车都断电了,车门必须能够通过机械把手来打开,特斯拉的那种“隐匿式应急拉手”模式或许会成为标配;

标识不可玩捉迷藏:应急开关务必贴上荧光标识,其位置需统一至“伸手便能够摸到”之处这样一来,救援人员就无需再去猜谜了;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防夹防冻防智障:在零下30℃的环境下冷冻48小时,依然能够弹开;一旦夹到手指,就会自动缩回,自此不再有“指甲杀手”的困扰。

长城魏建军早就开炮:“那隐藏把手所减少的些许风阻,其实还比不上少踩那么一脚油门呢!”

新规一出,车企连夜改图纸。理想被曝在车门加装双弹簧,小鹏测试-40极寒弹射,连特斯拉都悄悄给Model3装上了物理拉环。

未来汽车设计的三大转向

1、安全冗余设计成刚需

“双保险”门把手或许将成为主流:平时它处于隐藏的状态,一旦遭遇断电情况,便能在瞬间,迅速地转变为机械式;

比亚迪已针对“磁吸弹簧”进行了专利申请,吉利则研发出了“一按就双弹出”的结构,就连修车师傅都感慨道:“终于不用拆门板去寻找机关啦!”

2、传统门把手“文艺复兴”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宝骏云海、五菱星光,率先采取“反内卷”之举将外露式把手重新启用,与此同时配以这样的标语:“实在比啥都强!”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就好像分手后又回来的前任一样,虽存在一些毛病,但确实很靠谱。”

3、半隐藏式设计成折中方案

隐藏式车门把手要凉?工信部出手整顿,未来汽车设计何去何从?-有驾

奔驰新纯电EQXX玩起了“半藏半露”:在高速行驶之时,它会缩进至车身内,以降低风阻;而在停车之际,它又会自动地弹出。

车企调侃说:“既要顾及到外在的面子,又要拥有内在的里子,这就好似年轻人寻觅对象那般,乃是同一个道理。”

车主声音:被科技感PUA的日常

北京张女士:“第一次开ModelY接客户,他在车外摸了五分钟,我隔着玻璃比划成哑剧!”

哈尔滨王先生:“零下25℃门把手冻住,用打火机烤了半小时,邻居以为我要纵火!”

广州网约车司机李师傅:“我在把手贴了‘按这里的提示还是天天被差评‘不会开门’!”

行业反思:当设计沦为营销工具

车企为何沉迷于隐藏式把手呢?

某新势力的产品经理透露道:“成本仅仅多了200块,不过在发布会上,却能够吹出价值2000万的效果。”

但是在小米SU7事故发生之后,舆论的反噬就如山峰倾倒一般。

知乎上高赞的评论称:“将用户当作小白鼠的这种创新行为,其本质实际上是在用生命换取流量。”

真正的科技感,不该是“为了藏而藏”。就像手机淘汰实体键之后,苹果直至如今,仍保留静音键,这是安全的;这是直觉般的;这是零学习成本的,才是好设计的底线。

结尾:这场整顿,救的不止是车门

新国标就如同那一面照妖镜,它将行业中“重营销而轻安全”的顽固病症,照了出来。当车企开始相互比拼,比那应急标识,更为醒目些,比那机械把手,更为可靠些之时,这场变革才算真正触及到了本质所在:科技务必敬畏生命,设计终归会回归人性。

互动话题:

你被隐藏式车门把手坑过吗?如果传统把手回归,你会为颜值妥协还是为安全点赞?评论区聊聊!

文中数据来源:工信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一财经、央视新闻、车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