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拿车不要钱,只要代言。听起来挺爽吧?代言一辆车,随手就能开回家。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像他这样的明星代言汽车的现象,这两年特别多,而且很多新品牌都选择直接送车,连代言费都省了。这事儿不细想还好,仔细一琢磨,是不是有点不正常?车企怎么变得这么“豪横”了?随便就送几十万的车出去,这生意还能挣钱吗?
咱先看个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企为宣传和推广花掉了约700亿元,这其中明星代言、线下活动、广告投放占了很大一块。结合销量看一下,这种推广费的“花法”就更离谱。比如一些新势力车企,单车销售成本里,光宣传就占了2万到3万元。这啥概念呢?一辆车卖出去,利润还没算出来,广告费就已经拖后腿了。更夸张的是,有些品牌一边花大钱请代言人、搞高端定位,一边却在账面上年年亏损。几个头部的新势力品牌,比如蔚来、小鹏,2022年都亏了百亿级别,还没缓过劲儿。
这就让人疑惑了:这些车企是不是根本不打算挣钱?还是说,它们挣不到钱,又想靠营销硬撑住场子?咱们一个个拆开来说。
先看销量。销量这个事,不是绝对数值就能说明问题的。拿周琦代言的“极狐”来说,2022年全年卖了1万台出头。这个数字放在燃油车时代,可能意味着品牌要凉;但在新能源车圈,属于正常偏低的水平,因为很多新品牌本来就是起步阶段。另外,再看一些销量“看着还行”的品牌,比如理想、蔚来,它们的销量可能是极狐的十几倍,但其实还没到传统车企的零头。比亚迪2022年卖了约186万辆新能源车,连特斯拉都被它甩在了后面。新势力跟这些老牌车企一比,销量是明显落后,但这个差距其实没那么吓人,因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才刚到30%左右,市场空间还很大——也就是说,大家都在争抢未来的蛋糕,销量数字不够大,但潜力在那儿,车企敢花钱赌。
再看营收和毛利。很多人爱看车企的营收,觉得这是判断品牌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确实,这事儿有点道理,但也容易被数据“吓到”。比如某些新势力车企,营收看着不少,但毛利率低得吓人,甚至直接为负。这其实是行业特性决定的:新能源车企普遍面临电池成本高、研发投入大的问题。研发和生产成本直接吃掉了不少利润空间,尤其是像L2级自动驾驶、大屏交互这些高端配置,本身带来的溢价收入还不够覆盖投入。再加上原材料涨价、供应链压力,很多车企的毛利率就显得特别“惨”。但换个角度想,这种“亏损”并不是没希望的亏,而是“舍得下本钱”的亏。研发是新能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只要技术和生产规模起来,毛利率是有机会修复的。
我们再来看看同行情况。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其实也不轻松。丰田、大众这些巨头虽然家底厚,可在电动车领域并没有表现出绝对优势,很多产品的市场反馈甚至比不上国内的新势力品牌。再说特斯拉,大家都觉得它挣钱,但前几年它也死扛着亏损换市场。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普遍慢,供应链也不够灵活,这给新势力车企创造了一定机会。只不过,新势力们的竞争同样激烈,它们必须花钱抢用户、抢品牌认知度,才能在下一阶段市场中分到更多蛋糕。所以你说这些营销预算是不是“烧钱”?是。是不是没脑子烧?未必。
那花钱送车、请明星代言,就真的是“乱来”吗?其实也不完全是。新能源车的销售逻辑跟燃油车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燃油车的营销更依赖4S店,广告投放相对传统;而新能源车企更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品牌调性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明星代言和送车,更像是品牌在抢认知度的一种策略,说白了就是“圈层营销”。极狐请周琦代言,除了他本身的体育价值,更重要的是扩大品牌在年轻消费者中的影响力。这种打法看着土豪,但对品牌的长远发展确实有帮助。如果品牌调性和销量都能被带动起来,那这些“乱花”的钱,就没白花。
最后再补一句,这些车企的亏损更多是战略性亏损,而不是经营不善的表现。新能源车企的成长本质上是个长赛道,前几年看账面,可能让外人觉得心惊肉跳,但这都是在为后面的规模化和品牌效应打基础。你以为周琦的代言费很贵,其实比起研发和供应链投入,这点钱连零头都算不上。真正要紧的,是这些车企能不能抓住用户需求,能不能把亏损变成未来的盈利点。
所以,看着凉凉的数字,可能暗藏着不少机会。别被表面吓到,多想想背后的逻辑。车企们也不是真的“财大气粗”,它们只是用另一种赌法,为能活到未来下重注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