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智行最近摊上两件大事,一件让问界M9车主急得跳脚,另一件把智界R7新老车主全得罪光了。
问界M9的硬件升级说好5月落地,结果拖到现在还没影儿;智界R7突然降价2万又秒删公告,老车主气得直骂“背刺”。
这两件事看似不相关,却暴露了华为造车的共同软肋:技术再牛,也扛不住政策卡脖子和销量焦虑的双重暴击。
问界M9车主最关心的硬件升级,本质上是给车加装“超级眼睛”。
按原计划,老款车能加装3颗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和5个4D毫米波雷达,倒车反应速度提升30%,夜间能看清200米外的障碍物。
赛力斯工厂生产线早在5月就改造完成,车主们连升级方案PPT都看过了,结果硬生生被卡在最后一步。
卡脖子的关键居然是L3法规没落地。
因为某友商年初的自动驾驶事故,工信部突然收紧备案审核,现在想升级得按L3标准重新走流程。
更绝的是,另一家友商直接举报问界“违规升级”,理由是“硬件改动影响安全认证”。
余承东气得公开吐槽:“不能因为差生考不及格,就不让尖子生拿满分! ”
车主们现在被迫当“等等党”。
官方说最快10月能升级,前提是L3法规准时出台。
为了安抚用户,华为先给老车推送了软件升级包,像车语系统2.0、跨楼层自动泊车这些功能,好歹让车主先尝点甜头。
激光雷达和卫星通信模块这些硬货,还得继续等政策开绿灯。
另一边智界R7的降价闹剧更魔幻。
6月26日上午10点,华为鸿蒙智行突然宣布全系直降2万,R7增程版杀到22.98万起。
海报上“至高6万权益”的大字直接怼到小米YU7脸上,毕竟第二天就是这款竞品SUV的上市日。
结果下午2点,所有公众号和微博的降价公告神秘消失。
只剩App里还藏着活动入口,配上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厂商”。
网友吐槽比变道加塞还快:“上午喊真香,下午就删光? ”
这场12小时快闪降价暴露了智界的销量焦虑。
6月第三周,智界全品牌只卖了566台,连问界M7的零头都不到。
R7作为主力车型,5月销量才5000辆,比去年巅峰期暴跌60%。
眼看小米YU7预售订单冲到28.9万单,华为只能甩出降价大招救场。
降价策略玩砸了。
原先贷款买车的用户发现:3年免息政策被取消,换成“第一年利息返点”,贷款30万反而多掏1.5万利息。
刚提车的老车主更惨,有人5月26日提车,一个月直接亏2万,黑猫投诉连夜建维权群。
终端销售的操作更迷惑。
北京展厅销售对潜客咬死“降价属实”,要求签保密协议;
广州门店却暗示“可能补差价”,结果第二天改口说以公告为准。
这种朝令夕改把智界口碑彻底搞崩,6月投诉量直接暴涨300%。
背后其实是华为和奇瑞的暗中较劲。
奇瑞今年1月偷偷注册“安徽智界新能源”,想摆脱华为单干。
华为主张降价冲量救销量,奇瑞却担心品牌掉价,两边吵到降价海报发了又删。
尹同跃那句“有分歧听华为的,没分歧听奇瑞的”合作原则,在利益冲突前彻底失效。
车主阶级分化。
全款买家狂喜:立减2万比原政策多赚1万;
贷款买家血亏:免息取消反贴利息。
这种“精准刀法”揭了新能源行业老底:所谓补贴本质是价格战武器,用户全是炮灰。
智界在华为家族里也越发尴尬。
上有50万的尊界S800用着最新ADS 4.0智驾,下有25万的问界M7霸占展厅C位。
智界卡在中间两头不靠,连销售都吐槽:“这车除了华为标,还剩啥? ”
技术下放更是慢半拍。
R7还在用ADS 2.0智驾,尊界S800的4.0系统根本没它份。
车主自嘲买了个“华为干儿子”,连蓝牙钥匙都要花498元另买,后来被骂惨了才改免费。
问界M9的硬件困局和智界R7的降价闹剧,表面看是两场独立危机。
剥开技术和政策的外衣,核心都是用户成了企业博弈的牺牲品。
当余承东说出“每卖一辆智界亏3万”时,这场以技术为名的豪赌早已押上了车主信任当筹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