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销量跌破5000,豪华品牌“性价比”标签为何难救市场?
去年冬天我陪朋友去看车,本来目标是合资SUV,预算卡在25万上下。那天冷风刮得人直哆嗦,我们钻进一家林肯展厅,销售员热情地递上咖啡,说现在冒险家、Z系列价格都很美丽。朋友眼睛一亮:“23万多的起步价,这不是和主流合资SUV差不多吗?还带个‘豪华’标。”可转了一圈,他最终还是摇头走了出来。
后来聊起来,他说冒险家空间其实不大,比亚迪宋PLUS都比它宽敞点,而且低配连全景天窗和L2级辅助驾驶都没有。“买个二十几万的‘豪华’,结果配置还没自主高端卷?”他有点无奈。我想起当时试坐后排腿部空间也就一般,再看看中控那块8155芯片的车机界面,不太跟得上现在国产新能源或者新势力的体验感。
身边不少人选车的时候,都绕不开“性价比”这三个字。林肯一直被挂在嘴边,说优惠大、门槛低。但真要掏钱的时候,大家心里还是会反复权衡:同样的钱,是不是能买到更实用、更智能、更省心的选择?尤其是在紧凑型SUV这个区间,自主品牌高配拉满、合资竞品降维打击,“性价比”成了一个模糊词——便宜,但未必值。
今年1月林肯总销量才2700多台,航海家1200出头,其余车型加一起不到1600辆。有一次在保养店碰到位飞行家的老哥,他苦笑着说:“每次来保养基本不用排队,有时候整个工位就我一辆。”他说自己喜欢美系大块头,但开下来感觉油耗偏高,小毛病偶尔有,还经常被问是不是福特探险家的换壳版。这种尴尬,在车友群里也常见——很多人觉得林肯和福特像亲兄弟,一些零件甚至维修渠道都有重叠,用久了难免生出“同质化”的失落感。
前阵子新款航海家上市,本以为会借着改款提振一下气势,可细看发现减配明显:中低配取消360度全景影像,还有膝部气囊、倒车侧预警等功能缩水。“你说别人都卷配置,你却开始砍功能,就算便宜三千,也让人觉得没诚意。”这是一个老用户的话。他原本考虑置换升级,现在则观望居多,“怕以后再减,到手啥也没剩。”
还有一点挺现实,就是门店少。有次帮表姐查附近4S,她吐槽市区只有一家,要是住郊区修理或售后挺折腾。相比德系BBA遍地都是专营店,加上售后网络密集,用起来确实省心不少。而且听她讲,同事里愿意选凯迪拉克的人明显更多,大概因为口碑稍好些,也有人直接奔向新能源阵营去了。
圈子里的讨论,经常会提到产品力落后的问题。不只是动力参数平淡,更关键的是智能化短板,比如语音助手反应慢、导航交互逻辑老旧,还有OTA升级频率远不如国产对手。一位老司机曾分享过自己的用车日常:“开长途时导航卡顿,我老婆干脆拿手机投屏;高速自适应巡航勉强够用,但遇到复杂路况信号丢失概率高,不敢完全放心交给系统。”
而关于质量口碑,也是两极分化。有部分早期用户抱怨异响与漏油问题,其中Z系列反馈较集中。一回聚会上,一个刚提半年Z的小伙子突然发牢骚,说ABS防抱死系统报警灯莫名其妙亮过两次,还跑了趟4S才搞定。他半开玩笑道:“买之前以为冷门能避坑,结果小众未必代表可靠。”
电动化转型慢也是话题焦点。身边做汽车媒体的小伙伴私下议论:2022年发布纯电概念Star之后,新品消息寥寥,目前市场连量产影子都找不到。而其他品牌已经推出混动/纯电矩阵,并且积极参与价格战,把消费者胃口吊得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林肯继续强调“不以销量论英雄”,但缺乏真正吸引人的产品,很难让购车者埋单。
有趣的是,从财报数据来看,即使国内卖得一般,通过出口海外(比如把国内生产的航海家销往外洋),利润依然可观。这种操作模式,让企业账面数据漂亮,却对中国本土消费者来说意义有限。“我们更关心花的钱能不能物有所值,而不是厂家靠出口赚多少。”这是很多潜客共同心理写照,也是为什么即便官方否认退出中国计划,人们仍然持怀疑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常生活场景下,如果你是一名普通通勤族,需要兼顾家庭出行与偶尔自驾游,那么挑选一台既舒适又靠谱、省事又保值率不错的新车,比追求所谓“入门豪华”的虚荣标签要实际许多。在楼下停车场观察,每每看到停着冒险家的位置空荡荡,对面却总停着凯迪拉克XT5或者GL8,再往旁边就是各种新能源车型扎堆——这或许就是现阶段消费趋势最真实的一角缩影吧。
兜兜转转几年时间,有些牌子的光环逐渐暗淡下来,有些则越战越勇。如果让我总结一句自己的体会,那就是:汽车消费早已进入务实时代,无论厂商如何包装故事,没有足够硬核实力与贴近需求体验,“性价比”只能成为宣传语,而非决定成交量的杀手锏。所以那些犹豫是否入手林肯的人,大多数最后还是把目光投向别处,只留下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再等等,看有没有更值得期待的新选择。”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