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还在为FSD的"完全自动驾驶"名号争议不断时,百度萝卜快跑已经悄然拿下了单季140万次的真实路测数据。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怎样的突围密码?
数据对决:萝卜快跑完胜特斯拉FSD
最新财报显示,百度萝卜快跑一季度完成140万次自动驾驶订单,同比增长75%,累计服务量突破1100万次。相比之下,特斯拉虽未公布具体订单数,但第三方数据显示其FSD实际使用率不足10%。更关键的是,萝卜快跑的数据来自全无人驾驶运营,而特斯拉仍需驾驶员随时接管。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维度。萝卜快跑已在迪拜开启公开道路测试,意味着其技术正在通过全球最严苛的道路环境检验。而特斯拉FSD至今仍在L2级别徘徊,马斯克承诺的"完全自动驾驶"屡次跳票。
技术路线:单车智能VS车路协同
二者差距的根源在于技术路线选择。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和单车智能,依赖海量车主数据迭代算法。百度则采用"车路云图"全栈布局,通过5G、高精地图和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实现更安全的自动驾驶。
萝卜快跑能在武汉、重庆等复杂路况实现全无人驾驶,正得益于中国智能网联基建的领先。而特斯拉在旧金山频繁出现的误判事故,暴露出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和复杂场景的局限性。当特斯拉还在用影子模式收集数据时,百度已经建立起覆盖全球的真实运营网络。
商业落地:出租车VS私家车
商业模式的分野同样值得玩味。萝卜快跑直接切入Robotaxi赛道,每笔订单都是可验证的商业闭环。特斯拉则困在"卖硬件送软件"的怪圈,FSD更像锦上添花的选配功能。前者已经建立起每公里0.32元的成本优势,后者仍在为6.4万元的选装包寻找买单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出海表现。萝卜快跑已进入迪拜、阿布扎比市场,而特斯拉FSD因合规问题在欧洲多次受阻。当中国企业带着成熟解决方案走出去时,美国公司反而受困于本土监管桎梏。
自动驾驶的竞赛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技术耐力与商业智慧的马拉松。百度用1100万次真实服务验证了中国方案的可行性,而特斯拉需要思考如何把炫酷的概念转化为用户真实可感的价值。未来城市街道上,或许最先消失的不是驾驶员,而是固守单一技术路线的傲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