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汽车产业棋局中,上海正成为外资车企竞相落子的关键一子。4月25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盛大启幕,而就在车展开幕前夕,丰田雷克萨斯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地上海,这一重磅消息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全新变量。
巨擘入沪,“鲶鱼”效应再起,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因素此起彼伏,但外资车企对中国的热情不减反增,纷纷将目光投向上海。丰田雷克萨斯此次落户上海,绝非简单的整车生产布局,而是与上海在产业链上下游、智能驾驶、氢能、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物流及供应链等众多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意图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这一举措,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将迅速扩散至整个汽车产业。
消息一出,上海汽车圈瞬间沸腾。丰田雷克萨斯落户金山的消息传出后,相关咨询电话被打爆,上海新金山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每天要接待六七批次来自宁波、苏州、常熟等汽车产业链重要城市的企业代表。这些企业都曾因错失特斯拉合作机会而遗憾,如今不愿再与丰田雷克萨斯失之交臂,纷纷表达入驻上海湾区、融入丰田产业链的强烈意愿。在我看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巨大吸引力和潜力。外资巨头的布局,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像是一条条“鲶鱼”,搅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一池春水”,促使本土企业加速创新、提升竞争力,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无独有偶,奔驰、宝马等外资巨头也在上海动作频频。奔驰在上海召开科技日活动,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强调本土研发已从“在中国,为中国”迈向“在中国,为全球”新阶段,并透露正与中国大模型企业合作优化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宝马则在车展首日展示与中国大模型企业合作的成果,定制车用AI智能体将搭载于明年国产的BMW新世代车型上。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外资车企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不再仅仅将中国视为销售市场,而是积极融入中国创新生态,借助中国的科技力量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链式布局,外资加码上海,共筑产业协同新生态
外资车企的加速布局,带动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上海集聚。今年以来,外资汽车产业链布局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多个重点项目如繁花般在沪上各区域绽放。
1月,德国舍弗勒在嘉定区设立舍弗勒氢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专注氢能技术及产品研发,为终端用户提供氢能解决方案。2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在临港新片区投产,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预计2025年能源储存产品装机量将同比增长至少50%。4月,巴斯夫聚氨酯减振元件工厂在浦东科技创新园启动扩建,投资约5亿元,计划2027年投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降噪、减振与舒适性结合的避震器产品解决方案。
这些外资企业的投资,不仅是资金与技术的注入,更是对上海汽车产业生态的高度认可。巴斯夫副总裁博永表示,经过30多年发展,巴斯夫上海基地从单一生产部门转型为集研发、生产、市场与销售、职能部门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几乎每辆汽车都有巴斯夫的产品。从产业链协同的角度来看,外资企业的链式布局有助于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效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这种协同效应还能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加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形成良性循环。
“上海速度”赋能,产业生态升级,打造全球汽车产业新引擎
上海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外资车企和产业链企业,除了庞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链,还有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丰田雷克萨斯项目从2023年初步洽谈,到2024年确定意向,再到今年4月拿地、6月开工、2027年投产,如此快的节奏让日方惊叹。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传奇,如今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又以8个多月正式投产的速度再度刷新纪录。
“上海速度”背后,是强大的基建能力、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市区多维联动机制和7×24小时快速响应平台的支撑。上海已经搭建起“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产业格局,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营销等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产业生态。在我看来,“上海速度”不仅仅是项目推进的速度,更是上海对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的体现。这种高效的行政服务能力和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扎根、放手发展。同时,上海完善的产业生态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助于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资源汇聚,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浪潮与产业变革交织的当下,上海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目光,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风暴眼”。未来,上海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为中国汽车产业迈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更大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