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库存积压到能卖三个月”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炸锅了。有人笑称:“这是卷不动了,终于喘口气?”也有人调侃:“工人都开始双休、朝八晚五了?以前不是说‘996是福报’吗?怎么现在连比亚迪都开始养生了?”
其实这事背后,藏着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变局。
先看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超过160万辆,继续领跑国内新能源市场。但与此同时,它的库存系数也悄悄攀升到了2.8,远高于行业警戒线的1.5。简单点说,就是它现在造出来的车,卖得没那么快了。按这个节奏,现有的库存足够撑过整整三个月——对车企来说,这不是好消息。
再看看工厂那边的变化。过去几年,比亚迪的产线几乎是24小时不停转,工人三班倒,节假日加班是常态。但现在不一样了,不少工厂已经恢复了每天8小时工作制,而且双休也开始落实。有内部员工透露:“最近活儿少了,打卡准时下班成了常态。”这话听起来像是“打工人”的福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需求正在放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一方面,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增长开始见顶。过去三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15%一路飙到35%以上,几乎翻了一倍。但越是接近天花板,增速就越慢。消费者换车周期本来就长,再加上经济环境偏保守,很多人选择观望,导致车企销量增长乏力。
另一方面,是产能扩张太猛。比亚迪这两年疯狂扩厂,光是在合肥、济南、长沙等地就新增了好几个生产基地。这些基地一上来,产能直接翻倍,结果需求没跟上,库存自然堆积如山。就像你开了个包子铺,突然一口气买了十台蒸笼,结果街坊们吃不了那么多,包子只能放凉。
更关键的是,价格战打得实在太狠了。特斯拉带头降价,小鹏、理想紧随其后,就连蔚来也开始打折促销。比亚迪虽然没有正面降价,但各种补贴和金融方案层出不穷,实际成交价早已下探。问题是,这种打法短期内刺激销量还行,长期来看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厉害,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有意思的是,这场“内卷风暴”也让一些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比如供应链管理、渠道体系、品牌溢价能力等等。以前大家拼的是谁跑得快,现在比的是谁能活得久。
不过话说回来,比亚迪的日子真的不好过了吗?未必。它手里还有几张王牌。
首先是成本控制。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做得非常彻底,电池、电机、电控基本都是自研自产。这意味着即便在价格战中,它依然保有不小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那些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新势力,日子就没这么舒服了。
其次是国内下沉市场的潜力。一二线城市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很高,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还有很大空间。比亚迪最近推出的“海鸥”系列,主打的就是10万以下的入门市场,目标很明确——抢夺传统燃油车用户。
另外,海外市场也在逐步打开。比亚迪在泰国、巴西、欧洲等地的动作越来越频繁,甚至已经在匈牙利建起了首个海外整车工厂。虽然目前出口占比还不高,但如果能顺利推进,未来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所以你看,比亚迪并不是“卷不动了”,而是从“狂奔模式”切换到了“稳扎稳打”。它不再一味追求销量数字,而是开始注重经营质量、员工福利和品牌口碑。这种转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当然,这也给整个行业敲了个警钟:靠烧钱、靠激进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比拼的是产品力、服务力和盈利能力。谁能在这一轮调整中站稳脚跟,谁才有可能笑到最后。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连比亚迪都开始“佛系”了,那其他新势力还能撑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