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汽车行业磨了好几年,开车的事其实也算是半个专家。去年我做了个简单的统计,大致发现开门杀事件占到了全国所有交通事故的4%到5%,虽然比例不算大,但都是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你知道吗?这事儿看似不起眼,真要出事,伤亡率还是挺高的。比如我有个朋友开出租的,他跟我说: 每次看到门刚打开,就会赶紧冲背部,怕后面来车突然就撞了。这就是经验告诉他——开门要谨慎。
这让我想到很多人其实没意识到,尤其是在路边等着上车时,一不留神,后面车速快点,一刹那间就成事故。用我自己比喻吧,就像打游戏,快反应时间很关键。这类场景最凑巧的,都发生在车边停车不久,人的心情又急又忙——等客、接快递、接孩子——心浮气躁的时候。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很多事故发生时,司机和乘客的观察盲区都没有被注意到。其实只要用点心,比如看后视镜+侧身转身看侧面,这个动作只有两秒,但效果确实不一样。
你说两秒,听起来很简单吧?可现实中,多少人会这么操作?我遇到过几次司机直接开门,没看后面就冲出去,结果就撞了本来跑得挺快的摩托。尤其是快递小哥、年轻乘客、家里人临时停车,很多时候忙到没头没脑,漏掉了身后那些马路杀手。有次我跟朋友说起他遇到的事,他叹了口气:开始时我还想,怎么会那么不小心?后来才明白,惯一变,很多事情就顺了。是不是?大家都知道安全其实很简单,但真要做到,又没有那么容易。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法律责任的问题。现在责任认定特别模糊。法律上,司机如果让乘客开门,或乘客自己开车门,发生事故的责任是不是就明确了?答案其实并不简单。去年我查过案例:浙江的判决偏向于乘客负70%责任,司机只要承担30%。而某省一则案例,就是司机全部负责。这种判决的分歧,让我觉得:这不光是法律的问题,更是行业执行标准没有统一的问题。
所以最高法新出个关于开门杀的征求意见稿。听着挺高端?其实就是想把责任划分搞得清清楚楚,不让事儿变成看谁说得更有理。新规的亮点呢,第一点:明确未按规定开启车门就是过错——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乘客还是司机,只要没观察好,责任都跑不掉。第二点:责任主体细化,比如乘客开门要提醒,司机也有提醒义务,否则都要担责。第三点最贴心:引入二次开门程序——就是先微开门,确认安全后再全部打开发。
我在想:这新规是不是能带来一些变化?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养成惯。你知道么,这三步法:微开-观察-再开,几乎不花时间,也不费力。话说回来,练一下这个惯,能给生命多大保障?我相信远比制定一堆法规还要实在。毕竟,新规出来后,责任划得明明白白,但要让每个司机、每个乘客自觉遵守,还得靠平时的惯养成。
我也问过很多司机朋友:你们平时开车,有没有特意提醒乘客?大部分都说:有啊,有时我会讲点安全知识。但有一位老司机笑着说:如果每次都提醒,时间一长,车队成员都烦了。所以这个提醒更像是提醒自己——要维护车内外的安全,不能光指望规章制度。
我个人觉得,预防开门杀,其实可以用个简单方法:开门时用对侧手操作——左手开右门,右手开左门。这动作看似多余,其实可以自然带动身体转身,把侧后方的情况看个清楚。再配合二次开门——比如只微微开门15厘米,确认无车后再一把全开。这都不算啥,但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做到了,就能少很多麻烦。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每辆车都严格执行这个惯,实际事故率会下降多少?我猜,可能会减少一半。毕竟大部分事故发生时,都和你没看后面来车有关。而且这个办法,不用花多大力气,不增加出行成本,但效果明显。
说到责任,还得提点存疑之处:像我猜测,或许有人认为责任可以由有经验的司机多担点,但我觉得,安全其实没有经验之分,经验只是后面反应快点。还是那句老话:安全第一,但安全第一,要记牢这话,听着简单。实际操作,却相当考验一个人的细心和惯。
而且,很多时候,事故发生的原因都不是天灾或不可控,而是在那一秒钟的疏忽。谁都不想碰到这种情况,但偏偏它就会在最不经意间出现。像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一次看到一辆车旁边贴了个禁止开门的小贴纸,心想:这东西到底效果怎么样?估计也只是提醒作用,真正做到了,才会少这类事故。
我想,或者还有一个问题:未来如果所有人都养成了二次开门的惯,安全系数会不会提升到另一个层面?我觉得至少会让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毕竟,谁都不愿自己成为开门杀的主角。
这段先按下不表,还是得回到现实——人多车多的城市,事故控制归根结底还是人性和惯的问题。新规终于发声,是好事,但更需要我们自己内心的自觉。不会所有人都马上改掉冲一冲就开门的惯,但至少多想一秒,可能就少一份伤害。
你会不会在最后一刻,胆怯一下,先观察再开?这其实也算是一种自我修炼。毕竟,生命无二次,它的珍贵远超任何一本法律条款。
---
你怎么看?这责任划得那么细,归根结底,是不是还是需要每个人都多点安全意识这种无形的护身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