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10月销售榜出来,小米汽车像是劈头盖脸给了同行一个大新闻,YU7的单月销量达到了33662台,这数字看着挺惊人,尤其是在国内像Model Y这样的老牌霸主都被拉下了国内销量的台——特斯拉国内卖了2万6,这么一比,YU7竟然还多了7000台。对一个刚转行做汽车两年的手机大厂来说,这销量无疑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这事说起来挺耐人寻味的。年轻人买车吧,总想着得选一辆撑门面的,预算差不多在30万,目光自然就扫到了SUV这块。先去看特斯拉,人家销售是笑脸迎人的,不过车嘛还是老样子,主要就那两款,皮卡因为各种法规的问题都进不了国内。再看看YU7,这车刚出没多久,街头上还没多少见着过,车身设计带着点保时捷味儿,价格又合适,别说二三十岁的人了,谁看了不得心痒痒?
再加上,科技迷们对自动驾驶那块一直挺敏感,过去大家奔着特斯拉去,可偏偏FSD在国内一直是个半吊子。反倒YU7的辅助驾驶虽然低调,但用了也不会觉得哪个功能是“不完全体”。更关键的是,家里的手机、家电、智能座舱都能一块串起来体验,这比特斯拉单车单系统的感觉确实强不少。反过来说,小米汽车的这些优势在市场上简直是找得准了,不嗓门大,但产品到位。
不过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看着小米汽车的风头这么盛,租车市场竟然成了一大购买力!你说为什么呢?可能是很多人想体验YU7,但买吧有顾虑,租一辆尝尝鲜又是另一回事,再想想那些租车公司对市场动向总是嗅觉敏锐,这么一来,YU7的销量表现又加了一层助推力。
你可能会说,销量好听着是好,但赚不赚钱呢?拿那些传统互联网套路买热度、烧钱热场可不行。可事情还真不是如此。小米汽车打出的是实打实赚钱的算盘,官方估算每台YU7的毛利约7万,比奔驰、保时捷那些品牌还高。换句话说,单月33662台车带来的是23亿毛利,直观对比一下小米手机一个月毛利才19亿,汽车业务已经成了个妥妥的现金奶牛。
这其实挺说明问题的,YU7的销量爬坡绝没靠饥饿营销,整个供应链跑得通透。9月卖22369台,10月蹿到33662台,短短一个月就长了51%,产能这块小米快到让人瞪眼,不仅能造得出来,还能按时交付到用户手上,说实话真的厉害。
说个题外话,小米汽车从问世到现在,舆论这事绕不开。高速路上三个女大学生的新闻、碰撞导致车门打不开的急事,这些负面消息都还是让不少人心里存个坎。但看到实际销量,我觉得消费者用行动说了大话:买车这事吧,嘴上支持国货没错,但更重要的是你得真有能让人一眼就愿意掏钱包的产品。再过去,国产电车常常被诟病说靠营销吹牛皮,用户只能将就或者缺乏好选择,而YU7真正给了大家“不妥协”的机会。
所以这还不是单纯“小米赢了”,更应该说这是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胜利。电池、电机这些核心技术,这些年国产品牌也不再是观望者或者跟随者,从原来单打独斗到如今供应链整合展开力量,那叫一个势不可挡。现在再看特斯拉,当年的品牌势能和技术代差优势正在一步步被国产车蚕食,YU7销量的崛起更像是中国制造的一次集体超越。
还记得有人爱吐槽小米说抄保时捷,说总是高调营销过度,但你不得不承认,眼下这四万多辆车不是概念里的空谈,它是实打实交到用户手上的。雷军这次也没搞发布会炫耀,说破纪录之类的,这场翻盘战更像是一场沉默、有力的市场证明。
从用户角度简单粗暴的:只要车好、安全可靠、服务到位,我们绝不反感为国产投票,这可能才是最核心的一点。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