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首秀搅局,理想i8临门一脚,家用纯电SUV市场新变局
昨晚,小米汽车终于把那台传说中的纯电SUV——YU7推上了发布会的舞台。25.35万的起售价,一小时就收获了28.9万大定订单。这数字我盯着屏幕看了半天,还以为自己眼花。身边朋友也在群里刷屏:“这价格,这速度,中国车市是疯了吗?”有点像高考放榜前夜,谁都没想到成绩单能这么炸裂。
最先感到压力山大的,大概就是理想汽车吧。毕竟他们家的i8正准备登场,这下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距离理想i8亮相已经过去几个月,但关于它的话题始终没断过。一方面,这是理想“i”系列里的头号选手,也是他们经历MEGA之后的第一款纯电新作;另一方面,全行业都盯着,看它能不能扭转此前MEGA遇冷后的风评和销量困境。有点像班级里那个期末总分掉队、但老师还寄予厚望的同学——全校目光聚焦,不成功都不行。
说回去年底,那时候北京车展上李想还挺淡定。他提到后续车型设计时,说其实做了一辆类似Model X旅行版,但又不是MPV风格。我记得当时他语气很轻松,“你们还是等实车吧”。后来细看海报图,发现i8外观确实有点意思,比MEGA多了几根隆起筋线,看起来更运动一点。尾部则抛弃圆润路线,更偏传统SUV样式,总算是找到了个“中间态”,不像之前那么激进,也没有完全回归保守派。
不过要说去年的折戟原因,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一个是外观太先锋,需要时间让用户适应;另一个,是补能基建跟不上节奏,让不少潜在买家打退堂鼓。当初我有个同事差点下单MEGA,就是担心充电桩覆盖不够广,每次出远门脑袋嗡嗡响,最后还是选了油混L系列。他常开玩笑:“新能源好啊,就是路上怕找不到‘水喝’。”
但今年变化真不小。今年2月李想亲自发话,要把超充站数量拉到2500座以上,还要超过特斯拉国内布局。当时距离目标还有600多座缺口,一个月得新建150座以上,我听完觉得这简直是在玩命冲刺。但人家愣是两个月内完成任务,第2500座落地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而且全5C超充。这速度,不服不行。
现在全国范围内自营超充站铺开,新出的i8、即将来的i6,都可以用5C快充桩,据说10分钟补500公里续航。我突然想到以前冬天加油站排队冻脚,现在换成插枪喝咖啡,好像也没什么不好。不过90kWh和97.8kWh两种大容量电池,还有670km、720km两个版本CLTC续航,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应该挺香。而且百公里综合工况耗能才14.6-14.8kWh,比不少对手省心些。这波准备,可以算得上理想造车史上的一次“大考”。
再翻翻数据,今年L系列可谓撑起半壁江山。全年交付50万辆,同比增长33%,累计破百万辆交付大关。但这里面98%都是增程车型贡献出来的,其中L6卖得最好,占比四成左右。有趣的是,今年净利润反而下降近三分之一,只剩80亿左右(别问为啥,我也琢磨半天),毛利率也滑落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卷价格战卷出来的问题,不过五月份焕新版上市后销量又创新高,一个月卖出4万多台。在2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他们市占率达到14.7%。邹良军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很快就会重返月销5万辆水准线。我只能感叹一句,有流量、有销量,有时候日子未必真的轻松,每一步都踩在钢丝绳上走路似的。
不过随着下半年重心逐渐往纯电序列倾斜,L系列那些承压许久的小伙伴终于可以喘口气,把接力棒递给即将上市的新兵蛋子们,比如主角之一——理想 i6。不久前刚被工信部曝光申报名单,中大型五座布局(4950*1935*1655mm),轴距3000mm,一副宽敞体面的模样。而且首次提供单后驱动力方案,这对于追求性价比或者城市通勤的人是不是一种新的选择?
看到渲染图的时候,我突然联想到李想着重提及的一句话,他希望这款巨宽敞五座家庭SUV能够成为奔驰GLC/宝马X3/奥迪Q5意向用户的新备选项。“67Y”组合(指的是 i6、YU7 和 Model Y)未来是不是可能瓜分这个细分市场?答案估计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来。不过昨晚小米 YU7 那波订单潮一来,无形中又给 i6 增添不少悬念。如果我是产品经理,现在肯定茶饭难咽,一边盯着竞品动态,一边掰着指头算自己的目标量,有种高考前复习冲刺阶段熬夜写模拟卷子的感觉……
讲真,在中国做新能源汽车厂商太难了,上半年靠增程拼命扛住,下半年又要赌全部身家在纯电新品爆发。从北方寒冬到南方暴雨,从高速服务区到商场地下停车场,每一次试驾体验都是未知数。有次陪朋友去提 L 系列新车,我们俩坐进驾驶舱,还互相吐槽仪表盘字体是不是该再粗一点,再显眼一点,然后他顺手连手机蓝牙结果导航播报声音调错频道,两个人一路哈哈哈停不下来。这种生活碎片,也许才是真正属于中国家庭购车时代的小乐趣吧。
每次路过街角那家熟悉洗车店,总会看到有人围绕最新款 SUV 指指点点,“你看这个轮毂,比上一代精致!”、“尾灯改动明显啊!”……大家嘴巴虽然挑剔,可每年换代依然抢首批订单的人络绎不绝。有些事情,说到底不是技术参数决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份对未来交通工具的小期待罢了。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哪怕只是隔窗看看别人家的新车型,也会莫名生出一种参与感,就好像自己也是变革浪潮中的一员一样。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