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李明拥抱行业变局,以三大举措重塑企业核心能力,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官方,但下面要说的,不只是口号,还有时间、数字和动作,读完你会知道这家公司在变什么,也会看到变局里真真切切的打算。
2025年11月11日,李明在商用车新生态论坛上开口了,他把话题放在“行业变局”上,点出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这个大背景,接着把问题和机会摆在台面上;
他说市场保有量很大但年新增少,竞争自然不温不火,很多企业得靠着算细账活下去。
李明把时间线拉回到2024年底,告诉大家中国商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390万辆,年新增不到90万辆,这意味着市场从扩大模式切换到争抢存量的模式;
他强调未来“十五五”期间,年销量大概率在400万到450万辆之间徘徊,别指望再见到2020年的爆发了。
李明说,外部环境变复杂了,全球经济放缓、贸易区域化这种事儿,直接把出口空间压了个扁;
同时国家推“双碳”,新能源车的压力和机会并存,年轻人不太愿意当司机,物流公司开始集团化采购,买车模式和议价权都在变。
他说行业有三大硬核问题先得解决,第一供需错配把价格压下去,燃油和新能源轻卡比高峰期便宜了二三成,企业利润被挤;
第二技术更新太快,谁都得选条路走,特别是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项,走错了就得花钱又花时间;第三就是国际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关税和技术门槛抬起来,出海成本和周期都被拉长。
不过李明嘴里也有甜头可啃,他看好新能源和智能化带来的新赛道,全球脱碳和国内政策都在推新能源商用车,经济性开始显现,市场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要会抓住;
他还提到中国在“三电”和网联技术上积累的优势,这东西放海外市场对口的话,能当筹码来用。
说到江淮自己,李明交代了几项具体动作,先说研发,2025年1到10月,集团研发投入33亿元,同比增长24%,投入强度超过9%,这是他拿来证明“我们在烧钱做技术”的凭证;
市场端也有回报,新能源轻卡今年卖破1.2万辆,同比增速200%,这说明投入开始有点儿回声了。
接着李明把公司接下来的路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强化技术驱动,要把核心关键技术抓在手里,像高效热管理、集成电驱、智能底盘这些高价值技术都要布局,还有智能网联和驾驶系统要联合头部企业去做,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要保自主可控;
第二步是做生态赋能,江淮想把人、车、货、场串成一个圈,除了卖车还要做运力平台、金融、保险、补能和二手车,目标是把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捞到手里;第三步是加速国际化,在东南亚、中东、拉美这些地方继续深耕,同时往欧洲的高端市场去试探,把整车、零部件和金融绑一起出海,参与“一带一路”的项目,把产能合作往外推。
在台上,李明还强调了一个词叫“长期主义”,他说行业同仁要有耐心,把注意力放在核心技术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优化上,只有这样才能建起稳固的竞争力;
他把共生共赢挂在嘴边,意思是别各自为战,想把这盘棋走活,得大家相互搭把手。
场外的反应也是有意思的,同行里有人点头,有人谨慎观望,有的供应链开始往江淮靠拢,但也有人在算账,觉得现在每一步都要很谨慎;
李明和他的团队把赌注压在技术和生态两端,同时押了一把国际化,这三条路都不是短平快的,得长期投入和耐心。
从时间点来看,2024年的保有量和2025年1至10月的研发与销量数据,是这场转型的关键证据,李明用这些数据告诉行业和投资者,江淮不是随口喊口号,而是在按节拍走;
接下来要看的是这些投入能不能在接下来几年转成持续的产品力和市场份额,这决定江淮能不能走出一条既赚钱又有话语权的出路。
李明把江淮的逻辑说清了,他既不回避现实的困难,也不放弃押注未来的机会,动作是技术、生态和国际化三线并行,他在用时间和钱去验证一套长期策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