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提个问题:如何让一个全球知名的汽车公司从顶峰跌落谷底?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不是市场不给机会,而是领导人把这手好牌打个稀烂。就在最近,一位曾在汽车行业叱咤风云的人物又放出惊人言论,直接把焦点瞄向了包括中国车企在内的全球势力,称“中国车企或将通过收购加速老牌汽车巨头的解体”。听起来是不是很“耸人听闻”?但,这话究竟是真有所指,还是赤裸裸地甩锅?随着“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前CEO唐唯实突然被取代,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的言行再一次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咱们先别急着指责这个“欧洲怨妇”,事情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得从头聊起。唐唯实这几年可谓是自家车圈的“话题制造机”:他口口声声说“欧洲遭遇中国车企入侵”,甚至多次怂恿欧盟给中国电动车“加税”。但他又刚好在自己任内,让Stellantis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几乎失去了存在感。这是不是像一个跑去邻居家吃饭,却带着臭脸吐槽饭菜不香的“奇葩宾客”?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昔日被称为“印钞机”的CEO,凭“极致的成本削减”博得一片掌声,但背地里,短期内捞快钱的做法,却为整个公司埋下了长远危机。广汽菲克的失败、Jeep的撤出,以及他各种轻视中国市场的战略,让人不由得深感:唐唯实不仅输在了头脑,还输在了认知上。但话又说回来,他最近那番“中国车企促解体”的论调,究竟是在开新局,还是在找借口?
先梳理一下事件始末。在唐唯实的掌舵下,Stellantis以“轻资产、低投入、高控制”的思路在国际市场上大展身手。当时,公司核心财务数据都很耀眼,可背后真相却很耐人寻味。PSA(标致雪铁龙)合并菲亚特克莱斯勒后,因为没有专门的纯电动车平台,Stellantis只能转向技术老旧但成本低廉的“混用平台”,一时间看似“多赚两笔”,实则错失了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爆发机遇。
而在中国市场,唐唯实更是屡屡碰壁:他试图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本地化与创新的需求。广汽菲克从合资共同体变成“惨剧现场”,这已经是公开秘密,而Jeep退出中国后更沦为国外进口“赔本赚吆喝”的角色。可以说,在中国这块全球最重要的战场,唐唯实的傲慢和短视,让自己栽了个大跟头。
中国车企却借助新能源赛道持续发力,凭借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势逐步攻占国际市场。在唐唯实眼里,中国电动车的崛起简直就是一场“入侵”,他不仅将落后愤怒地归咎为“中国不公平竞争”,甚至把矛头指向本国政府,认为对中国车倾销的遏制力度不够。可问题是,如果不反思自己的战略失误,也不试图改善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关系,仅靠煽动对抗情绪,能真正改变现状吗?
而今,唐唯实早已从权力巅峰跌落。在位时的高调表现,还为自己博得了“印钞机”的称号,如今却是人走茶凉。2023年,随着他被现任CEO菲洛萨取代,标志着Stellantis告别了一段以短视为标签的历史。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就此平息。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汽车强国一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复杂情愫:一边大量依赖中国电池生产和供应链,一边却对中国电动车的市场占有率心生忌惮、口诛笔伐。
而唐唯实本人也显然没有放下过心中的偏执。他不仅暗指中国车企对欧洲构成威胁,甚至耸动地提出Stellantis可能会拆分为法、意、美三部分。不过奇怪的是,提出这种假想的人,恰恰是当初亲手推动集团整合的掌门人。难道真如人们所言,这是“失败者的叫苦和自辩”?
有部分舆论表示,唐唯实的想法可能没错。他认为,如若不断挤压利润,欧洲车企的确可能丧失竞争力,离解体也许并不远。这个观点乍看之下有一定道理,但只盯着市场对手而不是自省并寻找合作空间,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就在唐唯实的一系列言论引发争议之际,他背后的Stellantis高层却已经火速向中国示好。新任CEO菲洛萨不仅带着高管团队频繁访问中国,还计划大规模投资新能源项目,包括与东风联合开发混动与电动车型。如此大刀阔斧的行动,与唐唯实一贯的“提防中国”路线截然不同。
更具戏剧性的是,当初唐唯实坚持不进军的赛道,现在成了Stellantis寻求重生的关键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不仅提供了技术,也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菲洛萨获取中国支持成为自救的关键,而唐唯实的“唱衰中国论”和“甩锅中国”的旧账,也因此被更加明晰地摆上台面——所谓的解体警告、警惕“入侵”的论证,究竟是未竟事业的自辩,还是焦虑中的狭隘偏执?恐怕答案一目了然。
尽管新领导层一再做出努力,Stellantis整体表现依旧不尽如人意。2025年,公司在北美市场的销量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内部资金压力频现,甚至被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抢占了排名。中国市场虽有回暖,但恢复元气仍充满挑战。
中国新能源车企以天花板级别的创新速度向外扩张,摆脱了“低成本代工”的形象,逐步成为行业创新标杆。这让欧洲传统车企越发焦虑。尽管新任管理层愿意扎根本地化,但双方的矛盾和文化差异仍未解决。当一些欧洲媒体渲染“中国车威胁论”时,华尔街等金融机构却一再看好中国新能源的长远发展。这一内外矛盾的加剧,不仅让Stellantis处于更加尴尬的位置,也让唐唯实的话更加显得是自取其辱。
纵观整场闹剧,唐唯实的职业生涯堪称经典反面教材:一个商业巨子,把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拒之门外,然后反过来抱怨失利,最后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对手。这种“本事”,也许连最会演桥段的编剧都不敢想象。可现在的现实就是这样,这位前掌门人不仅自己输得灰头土脸,他还给后来者添了不少麻烦。
面对全球汽车市场的巨变,唐唯实口中的“中国威胁论”,是不是内心脆弱的表现?Stellantis的“东山再起”计划,又能否真正走出对中国市场的偏见?jeep中国市场十年的错误,我们该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你的声音很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