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汽车行业有个数据特别扎眼:一些新能源车企,亏得惊人。比如某个备受关注的品牌,去年全年亏损超过2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大概相当于一天烧掉五六千万。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也太不正常了吧?卖车卖成这样,还能活?
别急着下结论。咱得先把账捋清楚,这200亿到底是怎么亏出来的,是不是全行业都这样,还是它自己“独一档”?先看最直观的销量。比如这家企业,整年卖了十几万台车,单车价位高,平均一台几十万。这销量放在传统燃油车里,算不上顶尖,但新能源市场里,它已经算有一席之地了。卖得还可以,那问题就出在卖完之后的钱——营收和成本的账对不上。
营收看起来不小,甚至破千亿了。但成本更吓人。这里面有硬成本,像原材料、生产线、工厂开支这些,还有软成本,研发、营销、销售网络。尤其是研发,很多新势力在这块的投入占比特别高。以这家企业为例,单研发投入就超过百亿了。再算上营销费用,动辄一场发布会上亿,铺渠道更是烧钱。表面上看,它卖车赚的钱还不够填这些坑,所以亏损的数字才这么吓人。
但这背后是不是其实有章法?或者说,是不是行业里本来就这样?我们来拆一下。
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新势力,它们的商业模式跟传统车企不一样。传统燃油车企早就摊薄了成本,品牌建立几十年甚至过百年,研发、生产的体系成熟,成本控制得特别好。它们卖车的毛利率普遍在15%-25%。再看看外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豪华车的毛利率更高,30%以上。可以说,它们是靠单车利润活得很稳。
但新能源车企不是按这个套路来的。它们在前期几乎是“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就是先烧钱铺路,等市场起来了,再慢慢回本。比如研发这块,一个新的电动车平台,单投入就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些钱不是年年都烧,而是前期要砸进去,后期摊薄成本。所以有些新势力看起来亏得吓人,但其实是把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发成本提前算进去了。
还有营销。传统车企的品牌认知度高,根本不需要花太多钱说服人买它的车。但新势力就不行了,得砸广告、铺渠道,培养用户认知,甚至建自己的直营店。比如某品牌投资了上百家体验中心,一家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这些看起来像是乱花钱,但站在它的角度,这是抢市场必需的步骤。
当然,除了新能源新势力,还有特斯拉这样的标杆。它早期也是亏得厉害,但现在俨然成了利润机器,毛利率甚至能做到接近30%。它是怎么做到的?一方面是技术的领先,摊薄了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是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效率提升。特斯拉的成功让市场对新势力有了期待,但问题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复制它的路径。
对比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我们能看到一些共性: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大家都要经历高投入阶段。比如丰田,也烧了几十亿做纯电平台;大众,更是砸了几百亿转型。只不过它们家底厚,传统燃油车还在撑着利润,所以看起来不那么“吓人”。但新势力没退路,它得一步到位。
那问题来了,这些企业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数据上看,确实有些企业花钱比较激进,营销过度或者产品线铺得太广,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但大部分新势力的亏损其实是有章法的。比如那些研发投入高、生产体系逐步完善的企业,未来几年毛利率有望提升,甚至反向盈利。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时间窗口。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太激烈,错过了当下这个窗口,可能几年后就彻底没机会了。所以很多企业选择短期亏钱,抢市场、抢用户。这种“战略性亏损”,看着不健康,但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未必是坏事。毕竟汽车是个长周期行业,今天的投入可能几年后才能见效。
最后怎么收?其实很简单:这些数据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就会发现,它们背后有逻辑,有计划。亏损不是问题,关键看它能不能熬过前期,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如果它能建立差异化的竞争力,研发投入见效,营销也能带来用户忠诚度,那这事就不那么危险了。
所以与其盯着表面的数字,不如关注它下一步怎么走。对消费者来说,买车图的是产品力;对企业来说,赢的是长期竞争力。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了,没那么离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