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上,那台让80%BBA车主开始犹豫的国产SUV:馈电还能跑3.3秒破百,芒康120时速遇11级横风只晃了一下

川藏线上,那台让80%BBA车主开始犹豫的国产SUV:馈电还能跑3.3秒破百,芒康120时速遇11级横风只晃了一下

芒康路段,时速120,突然刮来一阵横风。我下意识攥紧方向盘,等着车身那种熟悉的漂移感——开了十几年车,遇到这种情况都是先减速再修正。但这次不太一样,车身只是轻微晃了下就自己稳住了,油门都没松。副驾的朋友笑着说:“别紧张,这车通过11级横风认证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服务区里那么多挂着蓝牌的X5、Q7车主,会围着这台极氪9X转来转去。

从成都出发前,电量只充了70%。朋友说故意的,要让我体验下“馈电状态的真实嘴脸”。

电量剩30%时的加速,颠覆了我的认知

过了理塘,电量显示还剩32%。我心里开始打鼓——以前开朋友那台插混SUV,电量低于40%基本就是另一台车了,油门踩下去像踩棉花。

但这次上坡超车时,我试探性地深踩了一脚。车头瞬间扬起,推背感几乎跟满电时差不多。我看了眼仪表,3.3秒破百的成绩,比满电状态只慢了0.2秒。这个差距,大概就是一个红绿灯起步被旁边车超过半个车身的事儿。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900V高压架构在起作用。电压高了,即便电量低也能维持功率输出。这套三电机系统总功率过千马力,馈电状态下依然能榨出你想要的动力。当然,这是纸面数据,真正让我服气的是那天从巴塘到芒康的连续爬坡路段——电量一路掉到20%,超车并线该有的信心一点没丢。

理塘充电桩前的10分钟

川藏线上充电桩少,找到一个还要排队。前面一台车充了快两小时,车主蹲在旁边抽了大半包烟。

轮到我们时,朋友说试试6C超充。我心想海拔4000多米,充电速度能快到哪去?结果从21%充到82%,我去趟厕所买了瓶水回来,手机提示已完成。掐表算了下,11分钟。

这个速度,够你在服务区吃碗泡面的时间。关键是那天晚上在巴塘找不到充电桩,直接用油给电池补能,一个半小时从28%充到79%。这让我想起以前开插混车的经历——每次出远门都要提前查好充电桩位置,生怕半路没电。现在这套系统,似乎把“续航焦虑”这个词给重新定义了。

烂路上的细节,藏在悬架里

国道318不全是柏油路。有段路坑洼连着起伏,我看着前车被颠得上下乱跳,做好了被震散架的准备。

川藏线上,那台让80%BBA车主开始犹豫的国产SUV:馈电还能跑3.3秒破百,芒康120时速遇11级横风只晃了一下-有驾

结果过那段路时,传到座椅上的震动比预期小了不少。车身姿态很平稳,没有那种“跳”的感觉。朋友说空气悬架配合电磁减振,AI会实时调整每个轮子的阻尼。听起来挺玄乎,但那种“稳”确实跟传统悬架不太一样——不是那种死硬的稳,而是柔中带韧,过滤掉了多余的跳动。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过一个突起时,悬架先是快速压缩吸收冲击,紧接着又用刚好的力度把车身托回来,整个过程流畅得像一个动作。开惯了机械悬架的人,应该能体会这个区别。

120时速下的车内对话

高速上跑到120公里,我关了音乐,跟朋友正常音量聊天。风噪和胎噪有,但不至于影响交流。

朋友说他之前开宝马X5,这个速度下得稍微提高点音量才行。这台车用了挺多隔音玻璃,加上主动降噪,整体静谧性确实做到位了。虽然比不上库里南那种级别,但放在这个价位段,已经能排进前三了。

长途最怕噪音疲劳。从成都开到林芝,一千多公里下来,耳朵没有那种闷闷的不舒服感。这点上,它做得比我预期的要好。

服务区里的那些对话

回程路上停服务区休息,隔壁停着台宝马X5。车主过来问了半天——油耗多少、保养贵不贵、智能驾驶好不好用。

聊到最后他说了句:“其实我也在看这车,就是放不下面子。”我能理解,毕竟开了这么多年BBA,突然换国产品牌,心里多少有点坎儿。

但就这几天的体验来说,混动系统的逻辑、底盘的质感、静音的水准,确实到了该有的层次。至于智能辅助驾驶,复杂路况下还是会保守一些,某些功能的逻辑也需要适应。但核心的动力和底盘,已经给出了足够的说服力。

朋友说预定这车时纠结了一个多月,主要是担心品牌认可度。现在跑了大半个月,他觉得当初的犹豫有点多余。技术和体验到位了,其他的似乎没那么重要。

至于值不值得买,这事儿得自己去试。毕竟有些东西,坐在驾驶座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就像那天在芒康遇到的横风,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也不会相信一台国产SUV能稳成那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