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寿命强悍性能无敌

最近汽车行业有个事儿挺炸眼的,但凡关注新能源车的,应该都刷到过:某新势力车企,今年一个季度亏了44亿。44亿啊!单听这个数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公司要凉吧?”或者“亏成这样,卖车是不是都白忙活?”再有人补一句,说它卖一辆车就亏十几万,那感觉更离谱了,仿佛每卖一辆车都是往深坑里扔一块砖。看多了,连我都有点不寒而栗:这车还能买吗?这企业还能活吗?

但稍微冷静一下,再往里扒一扒,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亏损确实是真的,但“亏”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却很复杂。它到底是“纯纯烧钱没救了”,还是“战略性投入正在铺路”?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点点拆开看。

首先,亏损这个事,得先看它从哪儿亏出来的。简单粗暴地算,新能源车的收入=卖车的钱减去成本。从公开数据看,这家车企一个季度的营收超过80亿,产品的毛利率是10%左右。也就是说,单看“卖车”这件事,车企其实是赚钱的,不能说暴富,但至少在产品本身的盈利上没问题。那问题出在哪儿呢?翻一下财报就清楚了:研发和销售。研发投入30亿+,销售投入20亿+,这俩加一起,差不多就把卖车赚的钱全吃掉了,再往后还搭上了管理费用和一些杂七杂八的开支。

看着有点吓人吧?特别是研发。30多亿一季度,这可不是小数目。有人可能会问:研发真的需要花这么多钱吗?这不是“研发过度”吗?其实并没有。新能源车的研发费用高,已经是行业共识。别说这些新势力了,就连传统车企,现在大力转型新能源,也得拿出真金白银砸研发。你以为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软件体验这些东西天上掉下来的吗?不砸钱怎么升级?更别提这些新势力是从零起步,没有传统车企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很多研发得从头干起,钱花得更猛。

再来看看销售。20多亿销售费用,看着也挺吓人。有人会吐槽,这是不是宣传费、中介费砸得太狠了?但实际上,新势力的销售模式和传统车企本身就不太一样。传统车企把车卖给经销商,后面的事儿基本就不管了。而新势力是直营模式,自己开店,自己养员工,还得维护用户,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做服务做到死”。这些成本能低吗?不能。所以哪怕卖车赚一点钱,这些“后端”环节一摊开,也基本没剩多少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别的车企是不是也这样?答案是,大同小异。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大家的日子都不算轻松。比如另一家比较头部的新势力,去年卖了一整年的车,净亏损超过百亿。看数字很吓人吧?但你往后看,它的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加起来,也占了大头。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其实也在经历类似的阵痛。比如某全球知名车企,去年新能源板块的毛利率直接负的,真就是卖一辆亏一辆,但人家背靠燃油车的利润,可以扛着亏;而新势力没这个“老本”,只能靠融资或者烧钱硬撑。

循环寿命强悍性能无敌-有驾

那问题来了,这些钱到底是“乱花”还是“该花”?拆开说,绝大部分是该花的。这几年新能源车行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迭代快。如果你不砸钱研发,就会被技术潮流甩在后头。如果你不砸钱做销售,用户体验跟不上,消费者转头就去买别家的车了。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花出去的钱,确实是在“买未来”。短期来看亏得心慌,但长期如果能抢到市场份额、站稳脚跟,就有可能反超。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亏损都能这么乐观地看待。有些企业确实在盲目扩张,或者对市场判断失误,投入的资金没法转化成竞争力,最后只能越亏越惨。区别就在于,企业对“烧钱”的这条路有没有清晰的规划。比如研发投入有没有针对性,销售费用是不是有产出,一两年内能不能看到用户和市场反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分析师会盯着企业的交付量、订单增速和用户口碑看:这些数据的变化,比单纯的亏损数字更能反映企业的未来走势。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亏44亿”的故事,它看着确实吓人,但拆开来看,是有逻辑的。新势力车企的模式,本身就注定了前期得拼命投入才能活下来。而且行业里没一个人能轻松,大家都在咬紧牙关跑,亏点钱算什么,谁能把路跑通了,谁才有资格赚钱。

最后的最后,咱们也别一听到亏损就慌。亏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方向。盯紧了这些企业的动作,尤其是它们在产品、用户和市场上的表现,才能判断它们的未来。这事儿看着离谱,但背后其实有章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