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看到斯巴鲁官宣要砍纯电投资时,第一反应是:哟,终于绷不住了?
11 月 10 号那公告写得挺委婉,“重新评估 1.5 万亿日元(约 99.5 亿美元)电气化投资”,翻译大白话就是 “纯电烧钱太快,我先把钱挪去搞点能立马赚钱的”。具体来说,就是把部分纯电预算转去砸混动和内燃机,目标是到 2030 年每年省 2000 亿日元。
别觉得这是斯巴鲁怂了,背后的账其实特好算:美国那 25% 的进口关税,简直是悬在它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 2025 年 4 月起对进口汽车加税,后来搞了个 “零部件关税补偿”,但最高才补 3.75%。这就像你被人抢了钱,对方扔回 3 块 7 毛 5 说 “算补偿”,谁看了不嘀咕一句离谱?
斯巴鲁 2024 年全球销量刚过百万,跟丰田(千万级)、大众(千万级)比,就是个 “小卡拉米”。纯电这事儿,本质上就是一个 “烧钱大赛”,电池研发、整车平台、充电基建,哪样不要百亿级投入?你让一个年营收刚过千亿日元的企业,硬扛纯电的成本,就好比让小散户去跟巴菲特玩期货差不多,分分钟被平仓。
反而把钱转去混动和内燃机,是斯巴鲁的 “老本行”。他家之前搞的智能水平对置发动机,加个电机辅助,百公里油耗直接降 0.9 升。按一年开 2 万公里算,油钱能省一千多块,够买两瓶好酒(或者给媳妇买个好包包,看你心情)。更重要的是,这技术它熟啊!不用重新建生产线,不用从零养研发团队,投钱进去三五个月就能出改进款,比纯电 “画饼等开花” 实在多了。
有人说 “这是电动化倒退”,这话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你看欧盟那边,刚用 “动态价格承诺” 替代了 45.3% 的惩罚性关税,中国车企立马在欧洲建厂,本地化生产后成本降下来,销量照样涨,这是因为人家有体量、有资本玩 “长期主义”。斯巴鲁呢?它在美国市场占了近 60% 的销量,关税一涨,卖一辆车利润就少一块,不先砍成本保现金流,难道等着被市场淘汰?
其实车企转型这事,从来不是 “非电即油” 的选择题,而是 “兜里的钱够不够” 的生存题。斯巴鲁的操作,说白了就是 “先活着,再谈理想”:我先把混动做精,让消费者觉得 “既省油又没续航焦虑”,把钱赚到手;等以后关税政策松了,或者纯电成本降了,我再把钱转回去也不迟。总不能为了追 “电动化风口”,把自己吹没了吧?
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小厂的无奈,大佬们能靠规模摊成本、靠多市场对冲风险,小厂只能盯着自己的基本盘,一步错就可能万劫不复。斯巴鲁砍纯电预算,不是不看好电动化,而是现阶段 “活下去” 比 “追风口” 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