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补贴差额背后,车企的利润空间还剩多少?

当购置税补贴的接力棒从国家财政传递到车企手中,这场涉及17个品牌的"兜底战"正在演变为新能源行业的压力测试。根据工信部最新政策,2026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额度将从3万元腰斩至1.5万元,而小米SU7、理想i6等热门车型的补贴方案显示,车企们正集体吞下这1.5万元的差额。

1.5万补贴差额背后,车企的利润空间还剩多少?-有驾
image

翻开头部新势力的财报会发现,这场补贴战的参与者们正行走在盈亏平衡的钢丝上。以锁定订单量突破5万辆的小米SU7系列为例,其标准版定价21.59万元,按行业平均物料成本占比65%计算,单台车原材料成本约14万元。叠加研发分摊、工厂折旧和人工成本后,理论毛利率约为18%,这意味着每台车原本有3.9万元的利润空间。

但现实远比纸面计算复杂。极氪9X的补贴方案显示,因交付延期产生的1.5万元购置税补贴需直接从尾款扣除,这相当于削去整车利润的38%。问界M7更面临双重挤压:其15000元购置税补贴上限恰好等于政策退坡差额,而该车型选装高阶智驾包的利润贡献约为1.2万元,这意味着每台延期交付的车辆可能吞噬掉全部选装利润。

1.5万补贴差额背后,车企的利润空间还剩多少?-有驾
image

传统车企的处境同样微妙。坦克500Hi4-T系列作为硬派越野车型,其动力电池成本占比低于纯电车型,理论上具备更高利润弹性。但奇瑞的案例表明,当"全系车型覆盖"的补贴承诺遇上供应链波动时,企业需要预备相当于全年销量3%的现金流池。这解释了为何多数车企将补贴截止日设定在11月30日——恰好是年度财务结算前消化成本的关键窗口。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观点得到数据佐证:主流新能源品牌15%-17%的毛利率中,尚未扣除平均8%的研发投入和5%的渠道建设费用。理想汽车销售人员透露,目前仅i6车型提供购置税兜底,这种精准投放反映出企业对利润红线的谨慎把控。更值得玩味的是蔚来的补贴券设计,通过将1.5万元差额转化为用户权益,既履行承诺又锁定了后续服务消费。

1.5万补贴差额背后,车企的利润空间还剩多少?-有驾
image

二线品牌的生存算术更为残酷。以smart精灵系列为例,其30万元左右的定价本可享受全额免税,但政策退坡后需自行消化1.5万元成本,这相当于其单车净利润的120%。这也解释了为何深蓝L06等新品紧急调整上市节奏,试图在政策窗口关闭前完成交付闭环。

当走访多家经销商时,一个共识逐渐清晰:这场补贴本质上是交付能力与财务健康的对赌。小米汽车限定11月30日前的锁单用户才能享受保障,理想将补贴车型控制在单一产品线,这些精妙的条款设计暴露出行业的集体焦虑。正如某新势力财务总监所言:"我们不是在补贴消费者,而是在为自身的产能爬坡买单。"

政策过渡期结束后,行业或将迎来更残酷的洗牌。工信部技术要求公告显示,2026年起混动车型纯电续航门槛将从43公里提升至63公里,这对依赖增程式技术的品牌构成双重挤压。届时,今天这些慷慨兜底的车企,或许正在为明天的技术升级积蓄最后的弹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