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数据在车圈炸开了锅:国内某新能源车企2023年上半年财报披露,营收300亿元,净亏损45亿,毛利率居然掉到了负3%。对,你没看错,是负的。这就不是“挣得少”的问题了,而是“卖得越多,亏得越狠”。这让人不禁怀疑,新势力们不都是“造车就是烧钱,亏钱也正常”这种逻辑吗?可这亏得也太夸张了吧?真是手里拿着金山银山,往坑里倒啊。
但等等,先别急着说“完了完了,这车企要死了”。我们把数字捋一捋,再聊聊背后的事儿。
先看营收,300亿。这不是个小数目,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5%。销量也挺给力,今年上半年卖了20多万辆,平均单车价格在15万上下浮动。换句话说,这家车企的市场表现是猛涨的——车卖得多、价格也不算低。但为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这里头门道还真不少。
咱们再看毛利率,负3%。毛利率是个关键指标,反映的是产品核心盈利能力。不管企业亏不亏,毛利率负了,事情就有点不对劲了。传统车企一般能做到10%-20%;新势力稍低,但怎么着也是正的。这家车企呢?负3%,直接说明它卖一辆车,就亏一部分制造成本——哪怕不算营销、研发这些开支,也在硬亏。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成本结构”太激进了。新能源车的成本分布和传统燃油车不太一样,电池占大头。这家车企为了提高竞争力,用了最新一代的高密度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比上一代高了不少。但为了抢市场,上市时又压低了售价,直接把利润空间“掐死”了。同时,它还有大手笔的技术加持,比如车内配备的高算力芯片、L2.5级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系统,这些东西看着很酷,用户体验也好,但对企业来说,一辆车搭载下来,单车成本就多了几万块。
再加一层压力:它正赶上一个不太友好的行业大背景。今年新能源车价格战有多卷,大家都看在眼里。头部品牌动不动官降几万,还送保险、送充电桩。这种环境下,新势力车企想生存,必须卷进来跟着打折。结果呢?很多车企的毛利率都在压缩,这家车企直接亏到负数而已。
有人可能会问:那其他同行呢?是不是大家都在“卖得多亏得多”?我们拉几个热门玩家对比一下。传统车企里,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净利润翻倍,毛利率维持在18%左右;特斯拉全球毛利率虽然从30%降到20%,但依然稳得住。再看国内新势力,小鹏、蔚来也有亏损,但至少毛利率还是正的。相比之下,这家车企的数字确实显得有点吓人。
但换个角度想,它真的是“垂死挣扎”吗?未必。我们拆一下财报的其他部分,能发现这家车企的钱没乱花。它上半年研发投入70亿,占营收的23%。这个比例在行业里算非常高了,甚至高过了特斯拉(10%上下)。而这些钱,大部分都砸在了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算法、软件生态构建上。换句话说,它是在用亏损换技术壁垒。只要技术成熟,后期把成本压下来,毛利率回正也不是没可能。
另外,它的营销投入也很猛,光市场推广这一块就花了20亿。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乱花钱”吗?但想想今年的新能源车竞争环境,市场份额基本是靠“抢”来的。谁跑得慢,谁就被甩开。所以它烧钱是为了抢占市场,拼的是一个时间差。
更重要的是,这家车企的亏损,并不完全是“缺钱”。它的账上现金流还算健康,短期债务压力不大。而且它背后站着国内几家大基金,融资能力也不错。换句话说,目前的亏损更多是一种战略性选择,而不是“没活路了的挣扎”。
这样拆下来,你会发现,这事儿看着吓人,其实没那么离谱。新能源车是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赛道,前几年“烧钱跑马圈地”是常态。现在大家开始拼技术、拼效率,有些车企能调整节奏,稳住了;有些车企还在抢滩,愿意用亏损换未来。
这家车企的问题,不是“亏得多”,而是“还能亏多久”。短期内,它可能还得继续砸钱,技术和市场都要抓。但长期来看,能不能把毛利率拉回来,能不能扛住竞争压力,这才是关键。
所以,别光盯着财报上的大红字。看新能源车企,核心不是它现在亏了多少,而是它亏的钱,能不能换来下一个阶段的增长。毕竟,市场最终只会奖励那些跑到终点的人,而不是跑得快却摔倒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