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大信,最近我差点以为自己坠入了平行时空。
满坑满谷的溜背轿跑,蝇头窗框,电驱扰流板,一个个招摇得不像话。
定睛一瞧,乖乖,东风奕派eπ007,起价不过十一万五千九。
搁以往,这行头不得三十万保底?
这事儿颇具后现代感。
一面厢,后浪们嚷着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面厢,又恨不能把所有抓人眼球的元素一股脑儿堆砌在座驾上。
这难道是传说中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症结在于,车企卯足了劲儿卷配置卷价格,到底图的是个啥?
有人说,卷的是技术迭代,是普罗大众的福祉。
这话听着没毛病,可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当我们一门心思地将缘由归咎于“市场竞渡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更深邃的肌理?
反刍一下,为啥往昔这些配置那么金贵?
无非是技术壁垒、品牌溢价作祟。
现如今呢?
电车产业链日臻完善,供应链成本应声而落,加之本土车企奋力内耗,价格自然就松动了。
然则,问题也随之浮现。低溢价高性价,真能催生幸福感吗?
先别忙着盖棺定论。
且听听另一拨人的声音。
那些老牌豪华车企,现下处境堪忧。
早年仰仗品牌光环和高利润活得逍遥自在,如今被这些“新锐势力”杀得丢盔弃甲。
他们作何感想?
想必有人会觉得,这是劣币驱逐良币。
质地、工艺、历史底蕴,这些都被低价洪流冲刷得荡然无存。
甚或有人会断言,这种低价倾轧,迟早会斫伤整个行业的筋骨。
这般忧虑并非空穴来风。
汽车毕竟不是日用消耗品,安稳、耐用才是王道。
倘若一味逐利低价,折损品格,那终归是消费者买单。
可话又说回来,汽车行业,或者说任何行业,真的存在所谓的“良币”吗?
所谓的“质地”、“工艺”,有多少是真金白银,又有多少是营销的障眼法?
回味一下那些动辄几十万的豪车,撇开品牌标识,真的值那价码吗?
有多少人是为了颜面,为了社交资本,而不是为了真正的驾驶乐趣和安全系数?
这背后,实则是消费观念的转向。
早先,置办座驾是身份的背书,是功成名就的勋章。
而今,越来越多的后生把车视作工具,一个代步器,一个移动的“大玩具”。
仅以此观之,eπ007的问世,或许是桩善事。
它颠覆了汽车市场的固有格局,让更多人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优的配置和体验。
当然,我们也需如履薄冰。
低廉并非万能钥匙。
车企在追逐性价比的同时,更要恪守品格底线。
消费者在追求炫酷配置的同时,也要明辨秋毫,理性消费。
归根结底,汽车市场这场“内卷”,卷的绝非仅仅是价格和配置,更是消费观的嬗变,是行业版图的重构,亦是对“美好生活”的重新诠释。
是以,下回再撞见满街的溜背轿跑,别光顾着咋舌“真香”,也好好忖量忖量,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车,又需要怎样的生活。
或许,这才是这场“内卷”馈赠予我们最大的启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