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讲的,刚刚上市的广汽埃安UT super,其实对我来说,是个挺有意思的例子。你说,一个电动车,价格不到9万,还带换电方案,这得算是性价比之王了么?其实我一开始也有点怀疑。电池那块,单价4.99万买电池,感觉挺贵的。比起传统燃油车,油钱和维护费每年也得个几千块,我估算下来,这样租电池+车的方式反而省心。
你问我怎么想到这个电池租用方案?其实不仅仅是看到价格,还注意到市场趋势。去年,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价格,已经从去年高点一度降到现在的价位——大概不超过50块/千瓦时。按照这个价格换算,现在50多度电池的成本,折算下来也不超过3-4万。那电池租用4.99万的说法,是不是有点夸张?其实它是把电池的价格拆出来单卖,用户购车时不用把电池一次付清,等于把成本分摊到以后用电和换电服务上。
(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还得说说它的换电。)
变成换电99秒的广告语。换电站,比我上次去的那家便利店还快,基本可以感受到秒级体验。广州那边的城市高速路旁,都有布局一些换电站。其实我自己试过,换电流程很自然:插上车,把车顶上的换电机器人哗一下,大概90秒多一点就搞定。现在我在想:换电这么快,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真的能把它变成像充油一样方便么?我觉得要看人。
有一段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换电站的布局密度,这块其实因地而异。人多、车也多的都市,换电站密度高,用户体验自然佳。可是偏远地区,还是得靠传统充电慢慢磨。你说,如果未来换电变成标准配套,像高速路服务区一样普及。那这个最佳出行利器算是站上了快车道。
(这段有点跑题,先后面补充一点——)
说到续航,官方CLTC续航500公里,确实挺诱人的。实际用车,可能会下探到350-400公里。你试过那个实际续航偏差,大家都懂的。这个续航数据也是个硬指标,足够应付日常上下班,周末短途逛城啥的。尤其是买的人群,是城市年轻一族,像我朋友同事,基本上每天通勤-volkswagen-开个30公里,休闲体验最多也就用到门口超市一趟。
另一个我觉得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它的外观。像2025款埃安UT,两厢身形,显得运动又精致。莫奈紫和香榭米两种颜色,挺适合年轻人,特别是我朋友说:这车颜色好看,比我家那台老款韩系车亮。车衣还能换,其实也就是车身贴纸的事,更换方便,又能彰显个性。
在尺寸方面,长宽高4270/1850/1575毫米,轴距2750,和市面上同级别小型车水平差不多。轮径16英寸,但可以选17的,那天我特意看了店里实车,轮辋略厚,轮胎偏低扁,比起上一辆我关注的某国产车,噪音控制略好。
(这段稍微跑题,关于供应链,也让我想起一件趣事:)
我记得上一份行业研报,说到新能源整车成本剩下50%还在供应链那多夸张的比喻啊?就像做饭,原材料(零件、电池)占大头,工艺(研发、制造)是调料,库存和物流(供应链)就像餐厅的食材储存。哪个环节出问题了,菜就做不好。广汽那帮人,去年说配置成本亏了点,其实我觉得,比起仁兄们整天谈利润率,真搞成探索最低成本,不坑用户的目标,还是挺难的。
(这里我自我更正一下:之前说电池价格每度50块做个粗心估算,实际上宁德时代的价格有变,可能低一些,也可能高一点。而且,实际价格还要看续航容量和供货情况,所以这个估算就不要太当真。)
说到价格呢,这车的内在价格优势其实远不止表面,毕竟它用的宁德时代磷酸铁锂,把成本压得很低。其实我还发现,买电池单卖的模式,也有风险——比如说,用户换电量大,可能需要额外付费。不过从广汽角度,换电站的布局,主要还是盈利点在维护和充电服务,所以对用户无缝体验至关重要。
你觉得,以后换电站会像今天的加油站一样普及吗?这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明白,总觉得还要一段时间。
(顺带一提,很多人觉得换电和充电争执太大,但其实两条路都在走,只是快慢不同。)
最后想说一点点别的:汽车行业最近变得特别人性化。不是那种技术吹牛的东西,而是真的增加私家车生活的便利。像我一个朋友说:买车图个省心,不折腾,那就像这个UT super,它都帮你想好了。你知道我,一直喜欢打破传统。
这似乎也是个问题——这样的便捷真的普及了吗?还能保持竞争力么?我有点担心这个。
(这段小跑题了——没办法,你懂的,不过要不要做点调研问卷问问大家:你会考虑换换电的车么?)
也许这就是或者只是大家嘴上谈的未来。我自己,心里还留着一把悬着的疑问。别说,能在这个价格段遇到像样的换电车,真挺难得。问问自己:十年后,这类车还会不会是主流?还是说,还是得赶快追个上新型号来比较才算未来感?
这些,先留个悬念。你心里也在琢磨这个事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