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楼下的雅迪专卖店,我愣了一下——曾经挤爆门口的促销场景不见了,现在店里冷冷清清,老板正对着手机发呆。要知道,前几年雅迪可是大街小巷的“电动车霸主”,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带着疑惑,我仔细扒了扒它的2024年财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全年销量暴跌350万台,营收直接少了18.77%,净利润更是腰斩,只剩一半不到。这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就来好好唠唠。
先说说政策这关,简直就是给雅迪来了个“当头一棒”。2024年南京一场电动车火灾,直接催生了史上最严的电气安全标准。锂电池得防火,车上还得装北斗定位,这可把雅迪折腾坏了。为了符合标准,生产线得大改,投入的钱像流水一样。越南的工厂更惨,产能利用率跌到60%,每辆车的成本蹭蹭往上涨,旧款车只能降价30%甩卖,价格体系全乱了。经销商老张跟我吐槽:“以前卖一辆车能赚几百,现在特价车单台利润不到100元,卖得多亏得多,谁还有劲卖啊?”再加上政府补贴缩水35%,以旧换新政策也不好落地,雅迪的利润被狠狠“绞杀”了一番。
市场这边也没让雅迪省心。现在全国电动车保有量都突破4.2亿辆了,人均保有量0.3辆,市场基本饱和了。以前靠低价走量的策略不好使了,消费者开始追求品质和智能。我一北方的朋友就说:“现在谁还买雅迪啊,九号的车能通过APP控制,还能OTA升级,开起来多酷。”雅迪的产品被贴上了“老土”的标签,年轻人都不爱买。而且成本端也在“双向挤压”,铅酸电池价格暴涨23%,雅迪库存里六成都是高价原材料,减值压力巨大。行业均价也从1380元跌到1347元,利润像被刀削一样薄,真是太难了。
竞争对手更是没给雅迪留活路。九号公司简直就是“黑马”,扣非净利润暴涨160%,人家的F系列均价超4000元,走的是高端智能路线,妥妥的“两轮车界iPhone”。再看传统对手,爱玛净利润只微降0.25%,和雅迪的差距一下子就缩小了,台铃、小刀也通过渠道下沉分走了不少份额。雅迪曾经引以为傲的4000家经销商网络,现在反而成了包袱,门店多但用户黏性差,优势没了,劣势却很明显。
面对这些困境,雅迪也在想办法突围,但走的路好像不太对。在技术路线上,它搞起了钠离子电池,可这电池低温性能不好,成本还高,业内都质疑它是“拿消费者当小白鼠”。研发投入也跟不上,还停留在硬件微创新阶段,智能化技术比竞品落后三年以上。全球化战略也遇阻,东南亚市场被本土品牌垄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失效了。高端化尝试更是尴尬,花大价钱请顶流代言摩登系列,结果因为“老干部设计”被年轻用户吐槽,热搜营销也没改变产品力不足的问题。
不过,雅迪的困境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现在电动车行业已经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重构了。产品得从耐用消费品变成科技潮品,智能化生态建设是必须要做的。渠道模式也要升级,不能只看门店数量,得注重用户运营,一二线城市的体验店模式很有必要。供应链方面,得建立原材料价格对冲机制,优化存货周转效率,别再让库存压得喘不过气了。
对于雅迪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行动起来。短期得给经销商赋能,提供智能车型专项补贴,缓解他们的现金流压力;中期建立用户运营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长期规划百亿级研发投入,在电池技术、智能系统等领域建立技术壁垒。毕竟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变了,从“有车就行”到“既要又要”,安全、智能、颜值成了新的消费三要素。竞争范式也转移了,未来比拼的是智能化生态构建能力、供应链响应速度和用户终身价值挖掘。
雅迪的2024年确实难,但这也给它敲响了警钟。是继续在老路上挣扎,还是勇敢转型迎接新挑战?这不仅是雅迪的问题,也是整个电动车行业都要思考的。作为消费者,你会选择传统的雅迪,还是新兴的智能品牌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