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总是针对中国?英国学者: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原罪”
【美国为啥总跟中国过不去?英国人说了句大实话】
2018年3月,特朗普在白宫签下总统备忘录,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抡起关税大棒。
这个时间点值得玩味——正是中国GDP总量突破美国60%的临界点。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看得透亮:"当中国开始修正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时,在华盛顿眼里这就是原罪。
美国三任总统轮番上阵,对付中国的手段越来越毒。
奥巴马搞"亚太再平衡",60%海军力量压到西太平洋;特朗普发动贸易战,5500亿美元商品被加税;拜登更绝,芯片禁令直接往中国科技命门上捅刀子。
这架势哪像对待普通竞争对手?分明是冲着打断中国发展脊梁骨来的。
看看美国人自己公布的国防战略报告,2018年版白纸黑字写着:"中国是首要战略竞争对手"。
五角大楼的兵力部署不会骗人,关岛基地的B-2轰炸机群、日本横须贺港的核动力航母,这些铁家伙可不会演戏。
更绝的是经济领域,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就像阎王爷的生死簿,三年时间1200多家中国机构被记上小本本。
马丁·雅克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中国犯的"原罪"就是打破了西方发展模式的神话。
当14亿人不用颜色革命、不搞殖民掠夺,硬是靠着实体经济把人均GDP从2000年959美元干到2023年12700美元,华盛顿那帮政客的优越感碎了一地。
这哪是简单的利益冲突?分明是道路自信遭遇了降维打击。
美国人的焦虑是有数学依据的。
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才相当于美国的17%,202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80%。
华为5G专利占比35%,比美国高通多出两倍半。
更让五角大楼睡不着觉的是,DF-17高超音速导弹2019年国庆阅兵一亮相,美国同类武器还在实验室里冒烟呢。
这种肉眼可见的差距缩小,换成哪个霸主都得急眼。
意识形态这根弦始终绷着。
当中国提出"全过程民主"概念,美国民主基金会立刻跳脚;当"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到152国,G7马上搞出个"全球基建计划"对标。
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对抗,暴露出西方政治精英的认知困境——他们理解不了"求同存异",更接受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创新。
经济战场更是刀光剑影。
美国现在对付中国企业的套路,活脱脱就是1980年代打压日本东芝的升级版。
不过这次玩得更绝:芯片制造设备卡脖子、高端AI芯片断供、连电动车电池都要搞"去中国化"。
但美国人似乎忘了,中国光伏产业十年前就被他们制裁过三轮,现在全球市场份额反而冲到80%以上。
军事领域的较量最具象征意义。
美军现在把60%以上的海空力量堆在亚太,F-35战机在日本三泽基地扎堆部署。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落地,055大驱下饺子似的服役。
这种硬碰硬的实力比拼,背后是两国发展模式的终极较量——到底是航母开路维持霸权管用,还是合作共赢更能赢得人心?
马丁·雅克说得在理:中国真正的"威胁"在于提供了一种现代文明新形态。
当非洲兄弟看着蒙内铁路把肯尼亚GDP增速拉高1.5个百分点,当沙特王储顶着压力推进"2030愿景"与中国合作,这种示范效应比任何导弹都让西方恐慌。
毕竟,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还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能这样改写游戏规则。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1900年八国联军打北京时,中国GDP只占全球4%;如今这个数字变成18%,美国人就急得四处拉小圈子。
但今时不同往日,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2030年预计突破55%,金砖国家扩员后人口占全球47%。
这种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趋势,不是哪个国家靠制裁打压就能扭转的。
话说回来,美国也不是铁板一块。
加州州长纽森去年访华试驾比亚迪电动车,马斯克顶着压力扩建上海超级工厂。
就连美国农民都清楚,每年对华农产品出口240亿美元的大生意,可不是政客们打嘴炮能替代的。
这种利益交织的复杂性,注定中美博弈是场持久战。
未来的世界格局,很可能是"西边不亮东边亮"。
当IMF预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将在2028年超过美国,当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80个国家和地区,美元霸权这座大山已经开始晃动。
但中国人心里跟明镜似的——崛起不是要取代谁,而是要打破"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看着华盛顿政客们手忙脚乱地搞"小院高墙",不禁想起毛主席那句老话:"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问题都解决了。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发展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自然也轮不到别人说三道四。
这条路既然走通了,那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