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连续两周破万台交付,合肥工厂7天交车率85%,换电站2450座背后藏着三个被忽视的细节

蔚来连续两周破万台交付,合肥工厂7天交车率85%,换电站2450座背后藏着三个被忽视的细节

上个月跑长途,服务区里一排排车在充电桩前排队,我旁边那辆ES6直接开进换电站,两分多钟出来电池满格继续上路。那会儿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蔚来的换电站是“高速上的移动充电宝”——不是技术有多玄乎,是这个体验真的把时间成本降下来了。

这两周蔚来销量连着破万,朋友圈里讨论的声音不少。有人说是产能爬坡的结果,有人说是换电站密度起来了,也有人觉得是800V平台开始发威。几个圈内朋友聚会时聊起这事,我倒觉得这些都只是表面。

真正值得琢磨的,或许是它做对了几件别人想做却没做成的事。

先说交付这档子事。很多品牌订单不少,但车主等得心焦——下了单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提车,打电话问销售也说不出个准信儿。合肥那边的工厂现在七天内能交付的比例据说超过八成,从下线到车主楼下基本控制在一周之内。这个速度放在整个行业里,算是比较靠前的。

我有个朋友去年定的ET5,当时销售承诺20天交车,结果17天就通知他去提。他跟我说,这种“比预期还早”的体验,比车本身的配置更让他觉得值。毕竟谁也不想天天刷APP查物流,那种等待的焦虑感,懂的都懂。

再说换电站这事儿。全国现在大概铺了两千多座,高速上也覆盖得差不多了。我上次跑长途的经历不是个例,很多跑过长途的车主都提到过类似感受。排队充电可能要等半小时甚至更久,换电进去两分多钟出来,这个时间差摆在那儿。

蔚来连续两周破万台交付,合肥工厂7天交车率85%,换电站2450座背后藏着三个被忽视的细节-有驾

更关键的是车电分离那个方案,直接把购车价砍下来七八万甚至十来万。对于手头不那么宽裕但又想开好车的人来说,这个选择挺实在。我观察下来,选这个方案的车主换电频次还挺高,平均一个月要换四五次。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模式确实戳中了需求,而不是纸面上好看而已。

还有一点很多人容易忽略——服务体系。

前阵子有个车主群里在讨论,说服务顾问响应速度快得有点超出预期。车子有点小毛病,APP上提交工单,两小时内就有人联系,第二天车就修好送回来了。这种事情对于开过传统豪华品牌的人来说,大概会有点感触——以前去4S店修个车,没个三五天根本搞不定。

我有个开ET7的朋友,上次说起他们那个车主群,老车主推荐新人买车的比例挺高。他说这种氛围挺少见,不像有些品牌的车主群,进去之后全是吐槽和维权。一个品牌如果只靠广告和营销,新车主或许会来试试,但老车主愿意主动帮你拉人,那就说明东西确实有点意思了。

当然也不是说什么都完美。价格摆在那儿,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自动驾驶功能虽然在持续开放,但要真正达到“躺平”的程度,路还长着呢。不过话说回来,哪家车企没有短板?关键看你把劲儿往哪儿使。

我倒是觉得,这两年最聪明的地方,是知道什么该快什么该慢。

快充技术要快,所以搞800V平台,五分钟能补个两百多公里;交付速度要快,所以优化生产和物流;服务响应要快,所以铺服务网络和人员。但产品节奏不能太快,自动驾驶功能一点点开放,电池技术一代代迭代,每一步都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

这种节奏感,挺难拿捏的。

蔚来连续两周破万台交付,合肥工厂7天交车率85%,换电站2450座背后藏着三个被忽视的细节-有驾

去年有段时间,150度的半固态电池刚开始交付,首批五千个名额两天就抢光了。虽然月租一千多块,但续航能跑九百公里,而且冬天衰减比普通电池少不少。有些用户专门为了体验这个技术,宁愿多花点钱也要试试。这种“技术先行、商业灵活”的玩法,在高端市场里还真不多见。

还有个细节值得一提。欧洲那边现在一个月能卖两千多台,德国市场的换电站日均服务频次据说能到八十多次。国外用户对这种模式的接受度,反过来也给国内市场增加了不少信心。毕竟能在欧洲那种法规严格、用户挑剔的地方站住脚,说明产品和服务确实经得起考验。

我有时候会想,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产品力固然重要,但可能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用户在焦虑什么、需要什么。充电焦虑你就搞换电,交付焦虑你就提速度,使用焦虑你就把服务做扎实。听起来像是废话,但真正做到位的品牌,其实并不多。

周销破万对任何品牌来说,大概只是个阶段性的结果。后面还有更多对手追上来,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但如果能把这几件事持续做好,或许日子不会太难过。

开车这么多年,见过太多起起落落。有些品牌红极一时然后销声匿迹,有些品牌一开始不起眼最后活得挺好。判断一个牌子行不行,不能只看销量数字,得看它有没有自己的节奏,有没有让用户真正记住的东西。

至于后面会怎么样,咱们边开边看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