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造车新势力不造燃油车?风口之下,工业根基才是硬实力

“我梦见开着国产燃油跑车,声浪震天,姑娘们的刘海被气浪掀起……醒来才明白,这梦不仅难做,还违法——国产新势力造车的,你哪儿来的燃油发动机?”这调侃的背后,藏着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尴尬的现实:电动车如雨后春笋,燃油车却鲜有“新势力”问津。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不造燃油车?风口之下,工业根基才是硬实力-有驾

环保口号固然响亮,但遮不住工业基础的“内里单薄”。

一辆真正能跑、能操控、经久耐用的燃油车,绝非简单零件拼凑。它是国家机械能力、金属冶炼、材料科学、精密制造、动力传输等核心技术的终极博览会。一台1.6T发动机里飞速旋转的曲轴,精度要求变态,若没有进口设备,别说制造,连车床都不敢轻易启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低,是绕不过去的痛点。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不造燃油车?风口之下,工业根基才是硬实力-有驾

相比之下,电动车门槛确实“亲民”。一个电机、一套电控系统、一块电池、一个设计新潮的壳子,再冠以“哪吒”、“飞凡”这类充满想象力的名字,一款“新势力”电动车便呼之欲出。这像极了直男相亲:无需深究背景,“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口号,有时便足以打动资本。

燃油车却是一位苛刻的考官。它不认PPT上的宏图伟业,只问硬核数据:齿轮精度多少?热效率几何?轻量化如何实现?成本控制能否达标?三元催化能否过关?当你试图用“梦想”作答,迎来的往往是冰冷的现实回击。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不造燃油车?风口之下,工业根基才是硬实力-有驾

资本天性逐快钱、追风口。电动车恰恰是近十年“风口之王”——无需深厚积累,凭借“碳中和”、“绿色出行”、“智能革命”等概念包装,加上一份惊才绝艳的融资PPT,估值便能轻松冲上百亿。这土壤,天然吸引着渴望“以小博大”、“快速收割”的热钱涌入。

燃油车呢?它是沉默的工匠,是“先把铸造车间炉温精确调到1350度”的笨功夫。资本嫌它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风口来临,人们争相追逐电动化的浪潮,却忘了支撑汽车工业百年发展的燃油技术根基,正在被悄然冷落。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不造燃油车?风口之下,工业根基才是硬实力-有驾

更深的忧虑在于“虚假繁荣”的泡沫。当PPT上写着“打破国外垄断”,核心的电机磁铁稀土粉末却来自日美;高喊“实现全国产化”,产线上关键的冲压机床、检测设备却刻满德文、日文。某些投资人举杯庆祝“在新能源实现对西方的超越”时,腕上的劳力士、座下的劳斯莱斯却无声拆穿了这脆弱的自诩。

这绝非否定电动化方向。中国电动车产业有其战略意义与市场潜力。但真正的隐忧在于浮躁心态——企图跳过扎实的燃油车技术积累,直接“弯道超车”,幻想在工业根基不稳的沙滩上筑起电动化高楼。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不造燃油车?风口之下,工业根基才是硬实力-有驾

结果呢?资本盛宴散场,留下的常是圈地未建的工厂、拿不到薪水的工人、一地鸡毛的烂尾项目,以及地方官员面对镜头无奈的检讨。这不是超车,这是危险的“炸机”前兆。

燃油车能力是一国汽车工业的底色与地基。没有精密制造、材料科学、复杂系统整合这些硬功夫的千锤百炼,电动车的“智能”、“网联”不过是无本之木。真正的“超车”,是在扎实地基上的稳健升级,是在长下坡时依然能控住车身不翻、不飘、安全抵达终点。

为什么造车新势力不造燃油车?风口之下,工业根基才是硬实力-有驾

当新势力们争相涌入电动赛道时,我们更需清醒:风口能让猪飞起,但只有地基深厚,才能让雄鹰真正翱翔。

别再空谈“颠覆”与“梦想”。真正的崛起,始于车间里那台尚不能完美铸造涡轮增压器的机床被攻克之时——工业没有捷径,唯有俯身实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