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硬气抢公司,被中国反手卡脖子,车企哭着上门

荷兰最“硬气”的做法,最后变成了一场闹剧。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2025年9月,美国把安世半导体列入黑名单。荷兰经济事务部马上动手,引用1952年的《物资供应法》。这条老法本来很少用,荷兰却说安世有“治理问题”,为保护国家安全要接管公司。荷兰法院也跟进,暂停了闻泰科技老板张学政的CEO职务,把闻泰手里的大部分安世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只留一股。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电视上说,早就决定要防止技术外流。

荷兰硬气抢公司,被中国反手卡脖子,车企哭着上门-有驾

表面荷兰的做法像是既讨好美国又能掌握安世。安世不是普通公司。它每秒能做3000个零件,全球很多小型号半导体封装里有7成来自它在中国的工厂。德国、日本的车灯控制和方向盘模块,都靠它的芯片。没有这些芯片,很多汽车零件无法运转。

荷兰没想到一件关键事。安世早已不是纯荷兰公司。2017年中国资本买了它前身的业务。2019年闻泰科技花钱取得控股,2020年完成收购。中资入主后,安世把旧债还清,2024年营收达到20.6亿美元,还给荷兰交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增到2024年的2.84亿欧元,专利申请从每年十几件涨到2024年的110件。

所以荷兰说的“治理缺陷”更像借口。真正原因是美国的“穿透规则”:只要闻泰持股超过50%,安世就会受美国制裁影响。荷兰趁机出手,想掌控公司。

荷兰硬气抢公司,被中国反手卡脖子,车企哭着上门-有驾

荷兰一接管总部就遇到现实问题。10月中旬,荷兰总部停了中国区员工的账户,不发工资,想逼中国团队听话。中国那边没有服软。安世中国在公众号上说,公司在中国独立运营,荷兰的决定在中国不管用,工资由中国这边自己发。随后中方还实施了出口管制,安世中国的芯片暂时不能运到海外。全球汽车产业链立刻受到了冲击。

德国和日本的车企先受影响。德国大众、宝马的一些零部件供应商库存只够几周。部分工厂开始停产或让员工休假。德国工会到处求援。日本本田在墨西哥的塞拉亚工厂更严重,直接停产。那家工厂每年能产20万辆HR-V,主要卖往美国。缺芯片,机器停了。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工厂也减少了产量。

欧洲车企赶紧找荷兰总部催货。荷兰总部却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中国区的产能,总部手里的图纸没用。车企只好去东莞找安世中国签字。有人说,大众的采购总监带着团队守在工厂门口,想拿到优先供货承诺。沃尔沃的人员天天在安世中国会议室等消息。平时很有底气的跨国车企,这会儿都低了头。车规级芯片的供应商认证需要至少半年,短时间找不到替代,停产一天就是大损失。荷兰总部看着客户绕过自己去找中国区,却无力反击。

荷兰硬气抢公司,被中国反手卡脖子,车企哭着上门-有驾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和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都提出警告。有人说,如果问题不解决,美国工厂在两到四周内也可能停工。巴西副总统还亲自求中方帮忙,担心本国车企受影响。荷兰这才明白,自己抢到的只是个空壳。真正能干活的产能和客户关系都在中国区。

荷兰的“强硬”很快软了。10月21日,卡雷曼斯给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打电话,语气从强硬变得想要沟通。荷兰官员随后对外说,接管安世是“没办法”的必要之举,想把自己塑造成被逼无奈。但这说法没人信。

其实荷兰的错误有三点。第一,误判了产能布局。他们以为控制总部就能控制全局,没想到安世70%的封装测试产能在东莞。欧洲那边做的半成品还要运到中国去封装测试,没有中国环节,欧洲工厂的产能就用不起来。第二,低估了中方反制的力度。荷兰以为中方会让步,结果中方用出口管制直接压住了全球供应链。荷兰也不敢真和中国撕破脸,毕竟中荷贸易大,而且还有关键设备出口可能受影响。第三,低估了安世中国的韧性。安世在上海临港有新投产的晶圆厂,每月能产3万片12英寸晶圆,很快能补上缺口。就算和荷兰总部分开,中国区也能保障客户供货。

荷兰硬气抢公司,被中国反手卡脖子,车企哭着上门-有驾

荷兰还想找本国企业接手,结果被打脸。闻泰说过:“谁接手谁亏,客户不会跟着走。”这话不是空说。安世和博世、德尔福等供应商合作多年,质量和稳定性被市场验证。新接手的公司接不住这些客户。

荷兰知道再坚持下去代价大。继续抢公司會毁掉营商环境,投资者以后会忌惮在一个可能被政府“充公”的国家投资。现在荷兰说的“必要之恶”,更像自我安慰。荷兰没拿到核心技术,还得罪了重要贸易伙伴,把欧洲汽车业拉入泥潭。安世中国在十月的单季营收创了新高,净利润也大幅上升。

这件事给那些跟着美国搞“技术脱钩”的国家一记提醒。全球供应链早已紧密交织。靠抢公司或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最后很可能伤到自己。荷兰现在的无奈,更多是自己选择的后果。

荷兰硬气抢公司,被中国反手卡脖子,车企哭着上门-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