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跑到200公里,长安睿行二代新能源面包车续航虚标被揭穿,杨大哥多次测试结果令人质疑
我之前也听说过新能源车续航虚标的问题,没想到居然会在这些正式车上遇到这么典型的例子。杨大哥买的是长安睿行二代,他在绍兴永安4S店挑的那款,标称续航是三百公里,结果实际开了一个月都没到200。
他买车那天,销售给他介绍两个版本:一个标称200公里续航,另一个300公里。结果杨大哥选了后者。理由简单——想着充一次电能用两天。可现实呢?他开到基本都在160到180公里之间晃悠。刚才我翻了下他的截图,几次测试都差不多:162.6公里剩6%电,159.1公里剩16%电,还有一次开了184.2公里剩10%。换句话说,要达到工信部标的三百公里,实际能跑的也就两百多到两百六,有一定偏差。
他是帮老板拉货的叉车司机,开这辆车觉得挺方便,快充也挺快,尾门还是双开设计。其实我觉得这车还不错,毕竟同价位车里,续航差得不多都在这个区间,实际表现还算可以,除非你像杨大哥那样天天跑长途。
但令人费解的是,厂家和4S店都推脱说多试几次,或许会好点。这就好比,我们昨天开车,一番高速试驾后还剩10%的电,开了差不多200公里。按理说,工信部的标准是在特定条件下测试得出,那个每小时五十公里匀速的条件当然会影响数据,但他们告诉我说:这是最公平的测试方式。我心里就咯噔一下:那你们真的会这样跑?(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想怎么算个百公里成本,电费大概六毛一度,还没涨到每升七块多,假设电池容量在50kWh的范围内,充满电的成本在30多块,能跑200公里,那每百公里的电费大概得十五块(心算,无细想过)。换句话说,车子开得快点也没用,要是速跑到100公里就说续航200,那其实就是变相虚标。
其实我还挺疑惑,这车还算升级版,快充、双开尾门都做得挺贴心的,但续航不实,一来是厂方标准和实际情况不符,二来价格贵了六千块,买买买的心情是不是被坑了一些?你看那个销售说多跑几次自然会好,我不禁想:你们也觉得自己说的这套账真靠谱?他倒是试了一次高速,第四天早上,开了50%电还能跑167公里,像是正轨试验,但我总觉得,这个数据是不是偏差太大。
你问我:那到底要怎么判断真值?最靠谱的方法就是多方测试。可问题在于,试个六七次就觉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科學——除了我,身边朋友也试过轮胎气压不同,载重不同,天气不同,续航差别都挺大。
还记得店里售后经理说的:用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测试,能更客观反映电池表现。他还试图用这个方法让厂家严肃面对。但我心里想:我们能保证每次开车都能坚持50公里/小时么?受堵车、路况、乘坐人数、空调影响,实际很可能没法保持那么匀,差别比想象的要大。300公里这个指标,基本只是在理想情况下才能达到。
反正到目前为止,杨大哥还在焦急等待厂家反馈,也没搞明白到底是不是电池问题,又或者这只是虚标的广告噱头。他还打电话问我:你说,换个电池会不会省事?我心里算了一下——如果真的能换个容量更大的电池的话,成本和效果都得考虑。厂里可能会说:调整调校就能改善续航,但是不是简单到只靠软件升级?我估计没那么简单。
一想到如果换了新电池,续航能到240或者更高,那是个解决方案,但价格嘛,未必比买新车便宜。而且,电池老化问题也得考虑,要不要打个比方——这就像手机用到一定程度换个新电池,续航马上精神不少;但其实这投入也不低。
但我还想问:这么搞对消费者公平么?毕竟,厂方想用较优试验条件骗过消费者,实际用车想跑的里程可能远远达不到。这让人觉得,只是一场检验指数的游戏。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也在想,或许这个虚标问题,有点像蔚来前段时间被质疑的那样,厂方就算只标个保守值,但实际遇到复杂路况,很可能就会掉出这个范围。问题在于,消费者怎么去核实?试车吗?还是由第三方检测?这种事很难,毕竟谁没点事?都想走捷径。
对了,我真心觉得:除了要更透明的测试标准之外,厂家是不是应该公开一份实际跑过的数据?这样,不仅是宣传的问题,也关系到诚信。你说呢?或者,我们是不是该自己在日常使用中多留心一下,别被虚标迷惑?毕竟,车子开起来顺不顺心,才是真的。
(这段留个白,既不是放弃,也不是总结,只是个悬念:续航虚标,真能改善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