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2025年了,中国车企还需要出海吗?我的答案是,比什么都需要——尤其是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欧洲车市门槛高得几乎让人怀疑人生的当下。
小鹏汽车杀进意大利,怎么看?说实话,我第一反应不是“又多一个中国品牌在海外露脸”,而是: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中国汽车人的野心、焦虑与无奈。
小鹏汽车这次正式进入意大利市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毕竟这是欧洲汽车的发源地之一,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意大利人心里的“Dream Car”名单,几乎全是豪门。现在,出现在米兰街头的不仅有法拉利的红,还有小鹏汽车的“科技白”。 这事要搁五年前,谁信?
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小鹏不是第一个闯欧洲的中国品牌,却是少数敢在意大利正面硬刚的新能源玩家之一。这背后,是小鹏对自己的产品、AI技术、品牌力的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豪赌。
先说产品。这两年,小鹏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P7、G9、MONA M03……销量一波接一波,背后其实是技术底子的厚积薄发。意大利市场选什么车上市?答案是“门面担当”+“科技旗舰”。小鹏明显是想用最能打的产品站稳脚跟——不搞“低价入门”,直接把AI辅助驾驶、超长续航、智能座舱这些看家本领带过去,跟欧洲本土品牌拼技术含量。
再说AI。小鹏最近把“图灵AI芯片”“鹰眼视觉方案”“全栈自研大模型”这些科技热词挂在嘴边。说真的,国内消费者早已见怪不怪,但在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这种“软硬一体”的技术自信还是挺新鲜的。 小鹏敢于在“汽车+AI”融合度上开疆拓土,多少带着点“弯道超车”的野心。
以前中国车企出海,总是先去政策宽松、门槛低的地方“试水”。但小鹏这波明显不一样,直接杀进欧洲的“汽车圣地”——意大利,背后其实是中国新能源出海逻辑的彻底升级。
一方面,欧洲市场是全球新能源渗透率的风向标。谁能在这里立住脚,谁就能“反向输出”品牌力,给全球消费者“信心灌顶”。另一方面,欧洲对智能驾驶的法规、对续航安全的标准,严得离谱。能在意大利生存下来,不仅是面子,更是“里子”。 这不是谁都敢下注的战场。
小鹏进意大利,光靠产品和AI显然不够,还得拼服务、网络、补能体系。数据显示,小鹏已经在欧洲多国落地直营店和快充站点,甚至在米兰设计周刷了一波存在感。这种“高举高打+本地深耕”的路线, 和老一代“卖一批就走人”的打法完全不同 。
当然,现实问题也不少。欧洲本土品牌防守坚决,关税政策像迷宫一样复杂,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依然有不少“滤镜”。小鹏要想真正融进意大利人的生活,除了拼技术、拼服务,还得拼耐心。毕竟, 让一个习惯了法拉利的国度接受“中国智造”,没那么简单。
未来谁能在欧洲市场笑到最后?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小鹏这样敢于直面挑战、敢于技术“上桌”的品牌,才有资格坐在全球牌桌上。“意大利街头的中国车”,也许会越来越多,但真正被认可的,还得靠持续的进化和诚意。
等有一天,意大利人自豪地说“我开小鹏”,那才是中国新能源的高光时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