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闹得挺大:小米SU7 Ultra限动力更新。原本1548匹马力的车,突然被系统锁了,只能用900匹。得“解锁”才能全开。这数字一出来,马上炸锅了。1548匹马力啊!你去看看布加迪威龙,才1500匹。小米这车,仅用电就能轻松超跑?现在又说给它“降级”,问题来了——买车的人图啥?不就是为了这心潮澎湃的动力?这事儿看起来,挺离谱的。
但停一下,我们往回倒倒。这背后到底是小米“作妖”了吗?还是说,这事儿放到整个行业里,其实也没那么奇怪?
先聊点硬核的——电动车“高性能”这两年确实玩得有点猛。1548匹马力听着吓人,但电动车要做到这点,其实不算难。原因很简单,电机和内燃机不一样,动力输出的上限更多是电池和散热系统决定的。换句话说,只要你电池堆得够狠,电机调校够激进,这个数字是可以“算”出来的。小米做的事是啥呢?其实就是“算”了一个极限值。
但问题也在这儿。车能跑到1548匹,和车主能不能真开到1548匹,是两回事。1548匹是什么概念?别说普通人,就算职业赛车手,也得掂量掂量。市区开,你飙到1000匹,就已经是人车皆惊的极限了。所以小米这次“锁动力”,说是为了安全考虑,其实也没错。毕竟,这么强的性能,真没几个人能驾驭得了。
可问题是,用户不乐意啊。买这车的人,冲的就是“性能天花板”的名号,现在你告诉我得“解锁”才行,这不就是买了模型吗?再说了,谁的车是买回来还要打通关的?
再跳出来看,这事其实不只是小米的锅。整个电动车行业,这些年在“高性能”这块,下了很大的赌注。你看零百加速,动辄2秒、3秒起步,已经比肩甚至碾压跑车。宣传的时候,动不动就拿赛道成绩、风洞测试说话。听着很燃,但冷静下来想,这和咱们普通消费者有什么关系?
说白了,这是行业竞争逼出来的。电动车“新势力”们,要在市场上抢眼球,就得有点“炸裂”的卖点。传统车企稳扎稳打,靠的是品牌口碑、售后服务,新势力可没有这个资本。只有喊出“性能超跑”的口号,才能在短时间做出差异化。而且,这套玩法确实有效。你看蔚来、小鹏的高性能车型,广汽埃安的“超跑”系列,销量都还不错。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哪怕用不上这些性能,心里图个爽,也是值的。
但问题又回来了。性能这么高,造价也不低。小米这一台车,虽然官方没公布具体成本,但光说碳纤维挖孔机盖,就4.2万,而且还被车主吐槽“没啥用”。这事儿看着挺搞笑,但其实是个行业通病。新势力们为了在宣传上博出位,花了不少“冤枉钱”。比如高性能的电池包、极限测试的费用,这些都加在车价里了。可你真拿到手,也不一定能体会到它的价值。
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干?换个角度想,这其实也是一种“战略性投入”。对于新兴品牌来说,先把名声打出去,比短期赚钱更重要。传统车企做新能源,有燃油车兜底,可以慢慢来。小米、蔚来这些新玩家,没后路。要是不能迅速占据市场心智,可能就没机会了。在这个背景下,亏一点、烧点钱,换用户的认可是可以接受的。
再拉回来对比同行。特斯拉是个老例子。它的Model S Plaid,零百2秒多,最高时速320公里/小时,但你真开出这个成绩的有多少人?大多数用户平时用它接送孩子、上下班,根本用不上这些极限性能。但特斯拉靠它成功塑造了品牌调性,成为“电动车性能王”的代名词。新势力们学的就是这一套。
所以,小米这事,看着离谱,但逻辑是通的。1548匹马力、碳纤维机盖这些“看着吓人”的设计,更多是品牌塑造的一部分。至于用户吐槽锁动力、不合理收费,这其实是沟通出了问题。小米的失误在于,把一个本该宣传正面的功能,搞得像是限制用户的“隐形条款”。这不是性能车的问题,而是软件定义汽车之后,车企和用户之间新矛盾的缩影。
最后聊聊怎么看这事。电动车行业,正从“研发烧钱”转向“产品交付”。大家都在追求“更快上市”“更酷卖点”,但这中间的平衡很难找。既要让用户觉得买到值,又不能因为过度宣传把自己套牢。小米这次的翻车,是个教训,也是个案例。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拼性能,而是拼怎么给用户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得既让人觉得有吸引力,又能让人心甘情愿买单。
所以啊,这些“离谱”的数字,表面看着吓人,但实质上是行业进化中的必然现象。作为消费者,咱们要看的,不是这些数字有多花哨,而是这家公司,能不能在花哨之外,做出真正靠谱的产品和服务。至于小米,它能不能把这事圆回来,还得看接下来怎么“讲故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