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是否注意到,许多新能源车的品牌似乎都将隐藏式车门把手作为了标配,仿佛不采用这种设计就无法打开车门一般。然而,掩盖在这一设计背后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这种看似具有创意的设计真的能满足安全和实用的要求吗?
近年来,若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会发现,关于车门把手的诸多争议,尤其在碰撞事故中,出现了不少无法打开车门的案例。相比传统油车的外置机械车门把手,这种设计最初仅在概念车上出现,旨在提升车辆的外观,而不曾过多考虑其实用性和安全性。
自从特斯拉大量采用这种隐藏式车门把手之后,国内的新能源车制造商纷纷效仿,逐渐将其视为中高端车型的标准配置。然而,诚实地说,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不同车企在实施这一设计时,实际上都存在自己所谓的“技术加持”。
人民日报在5月26日就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问题发表了看法,“车门把手的美观性需与安全实用性相结合”,这恰恰触及到了大家的核心关切。常搭乘网约车的乘客或许注意到,稍微好一点的网约车普遍采用类似的设计,然而许多人往往需要得到司机的提醒才知道如何打开车门。与传统油车的机械式把手相比,这显然给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稍显落后。
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普遍设计,许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新能源车必须采用这种设计,难道不可以像传统油车那样轻轻一拉便可打开车门吗?对此,某新能源汽车的高层曾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代表了一种时代的进步。然而,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怀疑,难道新能源车的进步仅仅体现在这微小的设计创新上,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核心技术,这种说法多少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从专业角度来看,隐藏式设计除了美观外,初衷还在于降低汽车的风阻,从而提高续航能力。然而,实话实说,一个小小的门把手是否真的能够显著影响汽车的阻力呢?能为续航增加多少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那么,隐蔽式车门把手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真的能得到保障吗?在一些事故的报道中,不同品牌的车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隐藏式车门把手却出现了失灵的情况,内部电控系统未能正常工作,导致外界人员无法打开车门进行救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而且,许多厂商自夸自己的技术可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弹出车门,但是否真的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
从实用性来看,一旦隐藏式车门把手出现故障,由于其与电控系统相连,维修成本往往远高于机械式车把手,后者可随时更换。而大多数新能源车则倾向于更换而非修理,无形中提高了用车成本。
综上所述,尽管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外观上可能确实体现了美学,但我们最终应更重视安全性和实用性。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