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一位业主在 2017 年花 17 万元全款购买的车位,如今想以 10 万元挂牌出售,却长时间无人问津。曾经的 “香饽饽”,如今成了无人理睬的 “烫手山芋”。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成都车位房价平均约为 3439.47 元 /㎡,相比 2023 年下跌了 11.17% ,多个区域的车位价格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上海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粮前滩海景壹号曾以 30 - 56 万 / 个的价格售卖车位,而如今 229 个产权车位打包出售,平均每个车位价格仅 16.8 万,近乎三折甩卖。即便价格如此诱人,销售情况依旧惨淡。还有徐汇滨江的宝能公馆,车位配比达到 1:2 ,但开发商为了促进销售,将 B1 层车位全部装上地锁,只售不租,还把第二个车位的租赁价格提高到 2400 元 / 月,引发业主强烈不满。
不只是成都和上海,从一线城市到中小城市,车位滞销现象愈发普遍。法拍市场的数据更是直观地反映了这一困境,2025 年 1—2 月全国法拍车位车库成交额仅为 2.8 亿元,交易截止拍品 4.9 万件,成交拍品 0.4 万件,清仓率只有 9.1% 。曾经炙手可热的车位,如今却在市场上遇冷,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开发商的 “花式” 卖车位手段
面对车位滞销的困境,开发商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 “花式” 卖车位手段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捆绑销售是开发商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杭州,张先生购买上城区 “叠映揽月轩” 楼盘时,就遭遇了捆绑销售车位的情况。他想买的 143 平方米户型,被要求至少购买 2 个车位,车位原价 44 万 / 个,优惠后第一个车位是 39 万,第二个车位是 31 万元 。张先生和妻子都没有驾照,根本没有车位需求,但销售人员却告知他,要先选车位,才能签购房合同。这种强制捆绑销售的行为,无疑给购房者增加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引发了众多业主的不满和投诉。
抬高租金也是开发商常用的 “套路”。在海口紫园小区,开发商将地下停车位的租金从原来的每月 210 元涨到每月 650 元,租金涨了 3 倍之多 。虽然最近开发商将租赁价格下调至 498 元 / 月,但仍然让不少业主难以承受。在瑶海区柏庄春暖花开小区,车位租赁价格从每月 180 元涨到 350 元,业主们纷纷表示这是开发商在变相倒逼业主购买车位。这种大幅抬高租金的做法,让许多业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租,租金太高,不划算;买,又觉得车位价格虚高,不值得。
除了捆绑销售和抬高租金,一些开发商还会采取封锁车库、安装地锁等极端手段。在长沙金辉优步学府小区,开发商以 “地库封闭整改” 为由,禁止车辆进入地下车库,导致 2000 多户业主下班后车辆无处可停 。业主们质疑开发商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销售车位,因为在这件事之前,小区地库没有收费,而现在开发商想卖车位,就以整改为幌子,将地库封闭。在四川乐山 “18℃森林” 小区,开发商将地下车位安装地锁,未买车位的业主不能进入地下车库停车,被业主质疑 “只售不租”,倒逼业主高价购买车位 。这些手段不仅给业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严重损害了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信任关系,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停车位卖不动的原因剖析
经济层面:性价比与购买力
车位价格过高是导致其滞销的重要经济因素。在许多城市,车位价格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与车位的实际使用价值严重不符。经济下行也对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了影响。在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或其他更重要的支出,如教育、医疗等,而不是购买车位。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车位时更加谨慎,市场需求也随之减少。
需求层面:非刚需与出行方式转变
车位的非刚需属性是其销售遇冷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住房不同,车位并非每个家庭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绿色出行,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据统计,在一些大城市,选择公共交通、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出行方式的人数逐年增加,私家车的使用频率降低,对车位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产权层面:产权不明与交易风险
车位产权不明确,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风险。在许多小区,车位的产权归属存在争议,有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有的车位则是开发商单独所有,还有的车位涉及人防工程,产权情况复杂。购买没有产权的车位,消费者只能获得使用权,而无法办理产权过户登记,这意味着他们并不真正拥有车位的所有权。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的权益将难以得到保障。
市场层面:供需失衡
近年来,新建小区车位配比过高,远超实际需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政府对新建小区的车位配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新建小区的车位配比达到 1:1 以上,部分品质较好的小区,车位配比甚至达到 1.5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但也导致了车位供应量过剩。
总结
车位市场的寒冬,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过高的价格、经济环境的影响、非刚需属性、产权问题以及供需失衡,共同导致了停车位卖不动的现状。这一现象不仅给开发商带来了巨大的库存压力,也影响了业主的生活便利性和资产价值。
对于开发商而言,应尽快转变销售策略,合理定价,提升服务,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政府则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明确产权,优化停车管理,促进车位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开发商、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打破当前的僵局,让车位市场回归理性,实现供需平衡。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车位市场的未来走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对车位市场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车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