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今年卖了644万台,稳居老大。大众第二,360万,和丰田差了整整快一倍车。福特、比亚迪、现代紧随其后,福特差不多290万,比亚迪和现代分别在260万左右。没想到吧,比亚迪已经杀进前三了,这速度,确实让人有点意外。
我前两天陪朋友去4S店,他看上了比亚迪最新那款纯电SUV,问我值不值。我说,技术上真没啥硬伤,安全设计在国内车里算顶尖了。他说,我朋友开了大半年,说电池没啥问题,冬天续航还能维持80%。这口风挺实在,有实际用车感受,比单纯看参数靠谱多了。说到安全,不少国产车在这几年真是进步飞快,尤其比亚迪这种把安全当招牌的,用户心里有谱。
说到安全,得聊聊这款EO羿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它用的是1500Mpa等级的热成型钢,主要集中在AB柱和座椅下横梁这些对安全至关重要的地方。讲白了,这种钢材强度高韧性好,有点像人骨里的钢筋,关键时刻能撑住车身,减少变形。谁碰谁知道,变形越少,车里人越安全。
说实话,1500Mpa级别的钢材虽然很牛,但不是救命灵丹,研发时设计合理性更关键。EO羿欧的八横七纵车架布局,我倒觉得有点像古代城墙构造,横纵交错形成稳固防护网,守得住电池也守得住乘员。碰撞时,力被分散,不至于集中炸开电池包。电池安全做得这么用心,这在电动车里属少数。以前我以为大部分国产电动车还停留在拼价格、拼续航,这架构设计真是把安全也刚起来了。
E-GMP平台整体思路值得关注,当初我看技术文档时,觉得像给电池穿铠甲这一说法有点大,但后来深入聊研发流程,才知道设计上投入了不少工程师心血,碰撞模拟做了N次修改,这才敢这么说。电动车主要担心电池安全,毕竟发生起火什么的,后果很严重。这样的大平台能把不同车型的骨架和电池布局优化统一,省事也省钱,供应链上也有利。
我有个修理工朋友,说他2023年处理的电车碰撞案里,国产品牌安全结构确实进步明显,没以前那么多骨架断裂漏电了,也少见侧撞引发的大火。感觉这些数据跟厂家宣传的设计理念还是贴近的。但他也吐槽说,某些品牌装配容错率依然低,不同批次车质量波动大,这方面改起来麻烦。
我自己算了下,丰田644万销量,按平均毛利估计,至少带来数千亿人民币营收,光靠国内市场撑不起这么大体量,全球化布局才是关键。大众360万身位差距巨大,一部分得怪大众电动车平台起步后劲不足,没能完全跟上新能源趋势。比亚迪260万,颇具竞争力,但海外市场扩张还年轻。这排位到底会不会成为后续分水岭?我猜未来两年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升级,或许还能打破格局(估算)。
你们觉得呢?像我朋友在4S店试驾时问:这车动力响应够快不?这问题很微妙——动力快不快,跟电池平台和整车轻量化密切相关。要是底盘调校不好,也可能动力感受不佳。EO羿欧动力响应确实不错,但感觉底盘刚性还有提升空间,可能还没到完美。
说回供应链,做汽车有点像做饭,设计是菜谱,供应链是食材,工厂是厨房。供应链不稳,哪怕有好菜谱,也端不出合格成品。尤其钢材采购,1500Mpa热成型钢材对质量控制要求极高,稍有瑕疵影响最终车身刚度安全。换用普通钢,车身就容易软,这差价带来的安全感差异,不是普通消费者一眼能看出来的。电动车厂商们都在努力摸索如何平衡成本和安全,有些走了弯路,有些学得快。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有点自嘲——前面一上来吹了国产车进步飞快,实际研发周期和资金投入都还不算顶级,和丰田大众比差距明显。他们在全球市场的老练经验,不只表现在销量,更体现在技术储备和长期策略上,那个不是短时间凑出来的。
最后我也好奇,随着这波新能源潮流,车企们在安全平台、钢材应用上的竞争,会不会更激烈?说不定明年就会有品牌出个更高强度钢材和车架结构(纯属没细想过的猜测),为用户提供更强的安全感。你开电动车,最在意安全还是续航?咱们聊聊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