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媒体2025年5月9日的报道,在旁遮普邦霍希亚布尔区域,当地一位乡亲捡到了一枚完整的霹雳-15E远程空对空导弹。这个发现的地点距离巴基斯坦的拉合尔约135公里,已经深入到印度内部,显示了霹雳-15E的射程确实相当可观。
印度原希望通过一场空袭来树立自己的强大形象,没想到却以失败告终。在2025年5月7日凌晨的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遭遇惨败,五架战机被击落。而歼-10CE战斗机则借此机会一战成名。
印巴双方的战机当时完全没越过边境,完全是一场远程空战。而这也使得霹雳-15E远程空对空导弹声名鹊起。要是细究一下,霹雳-15E可是全球唯一配备AESA雷达导引头的远程空空导弹,AESA也就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缩写。虽然市场上有不少远程空对空导弹,但除了霹雳-15E,其余的基本上都用的是脉冲多普勒主动雷达制导。
不管怎么看,用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打“阵风”战斗机还真是划算。每枚导弹最多也就200万美元,假如发射两枚来击落一架印度空军的战斗机,总花费也就400万美元。比起法国“阵风”战斗机那动辄两亿多美元的价格,简直是太经济实惠了。
在印巴空战结束后,印度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好几枚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的残骸,这可说是它们参与战斗并取得成果的实证,不过这些残骸现在可都是印度的了。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新疑问,万一印度开始仿制这些导弹,那可就麻烦了。
其实答案挺简单的:根本不用担心!
印度这次发现的不过是些残骸而已,连制导头和战斗部都没了,早就炸没了,只剩下发动机和燃料段。对于印度来说,这些残体的价值几乎为零。再说,霹雳-15E远程空对空导弹里的“E”字母就代表外贸型号,这和自用型差别可大了,外贸型号注重的是便宜和实用。从印度揭示的残骸标识来看,甚至有些部件的出厂时间是2015年,意味着霹雳-15E远程空对空导弹使用的技术其实是十年前的了。
现代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结构其实差不多,主要分为推进动力机构、战斗部和制导头。说到推进机构,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段,涉及到固体推进剂的技术。这玩意儿发射后不久就消耗光了,得到的最多也就是发动机外壳,想要在实验室分析出使用的固体推进剂类型不难,但具体的成分配比和生产细节就无从得知了。至于制导头,这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但是从报道来看,印度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制导头,手上的不过是爆炸后的残骸,根本没啥实际意义。
现代远程空对空导弹在攻击时,因为受到制导头尺寸的制约,很难在超远距离上发现目标。因此,发射后必须通过数据链来获取目标的方向,直到导弹的制导头能够顺利锁定目标。说到技术,有源相控阵雷达更牛,不但抗干扰能力更强,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就独立锁定目标,还能更早摆脱对载机引导信号的依赖。
印度的军事技术水平并不算发达,就算能弄到一些实物,也未必能有什么用。看起来普通的东西,关键是怎么制造。现在,印度只拿到了一些制导头的残片,就想着要把整个制导头复刻出来,这简直就是在做白日梦!想要真正制造出来,至少得自己有能力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
各国导弹的外形和参数并不是秘密,结构上也不算什么隐秘。不过,要是想要复制出来,像印度这样的工业基础,没戏!2019年印巴空战时,印度公布了美制AIM-120C-5空空导弹的残骸,以此证明美制F-16参与战斗。可惜,印度拿到残骸后,根本没推出类似产品,也没加快自家型号的发展,除了用来指责巴基斯坦,完全就是一场空谈。
印度的空对空导弹技术,嘿,也就是勉强能看的水平。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一直在忙着搞自己的“阿斯特拉”导弹,这个超视距空对空导弹,说实话,性能远远比不上霹雳-15E那种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连100公里都不到,制导头还是脉冲多普勒雷达。最重要的是,迄今为止,根本没打过真正的胜仗。它只能在苏-30MKI战斗机上发射,而国产的LCA战斗机到现在还没有做到匹配,实际上也没能如愿实现量产和服役的目标。
印度空军的空对空导弹真的是五花八门啊,像法制的“魔术”、“云母”、“流星”,还有俄制的R-27、R-73、R-77,再加上自家“怪蛇”-5和“德比”。说实话,这些导弹除了近年交付的“流星”外,其它的都早就服役多年了。可印度就是搞不出仿制版,国产的“阿斯特拉”导弹到现在也是没完全服役要拖后腿。要真能逆向仿制,那印度的空空导弹早就该大放异彩了。
现在印度想靠残骸来复制导弹,这根本没戏。印度缺的相关技术实在太多了。像AESA雷达的制导头,有多少零件是他们能搞定的?再说那个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印度也没这个能力。所以说,心里别想太多,反正这东西是外贸产品。印度要是想“复制”,说心态可以理解,但行动上估计没什么希望。
全部评论 (0)